美国补刀,德国内乱!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访华临行前两天突然宣布推迟行程,在德国引发巨大争议,也暴露出默茨政府内部在对华政策上的分歧。德国执政联盟中的社会民主党议员批评外长此举发出“不良信号”,认为这不利于改善当前紧张的德中关系。
![]()
“这是默茨政府的超级外交灾难。”英国《金融时报》称,德国经济已停滞3年,默茨一直希望能重振经济,包括寻求通过访华来解决这一问题,而瓦德富尔取消行程可能会使这一计划变得更复杂。德国媒体称,出访前夕取消行程,暴露了德国政府外交层面的一次挫败。德国企业界对此也深感忧虑,从瓦德富尔原定的访华团成员看,德国工业界代表团集体缺席被视为对其路线的不信任投票。
社民党外交事务发言人阿赫梅托维奇的批评直击要害:“在全球局势紧张的背景下,取消访华发出了极其不良的信号,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与中国保持直接对话。”
德国的这场内部争议迅速撕开了默茨政府的裂痕。瓦德富尔来自总理所在的基民盟,而社民党作为执政伙伴,早已在对华政策上与盟友貌合神离。当基民盟还在纠结“如何对中国展示强硬”,社民党眼里看到的,是工厂里不断增加的失业名单和堆积如山的出口订单。
![]()
德国的内乱,本质是集体的迷茫。这种迷茫的底色,是美国关税政策结结实实的一记重拳。
文章《时隔一年,东大夺回头把交椅!全球“去美国化贸易”正在悄然开启…》(点击蓝字阅读全文)中提到了美国关税下,美德的出口贸易额,以及德国经济支柱遭受的重创,还有中国时隔一年,再次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的数据。
这种转变不是偶然,而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必然结果。
对华政策的分歧,德国将付出巨大代价
曾几何时,美国是德国汽车的“黄金市场”,是制造业利润的重要来源。但如今,德国工商大会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受访企业计划减少对美贸易,四分之一企业暂停或取消在美投资。美国用关税告诉德国,所谓“盟友”,在利益面前不堪一击。
美国的关税重拳,本应让德国看清现实。但瓦德富尔推迟访华的举动却暴露了一个更致命的问题:德国正在对华政策上陷入“自我撕裂”。
![]()
这种分裂首先体现在执政联盟内部。基民盟出身的瓦德富尔,延续了前任贝尔伯克的“说教模式”,访华前还放风要“就稀土与半导体出口管制向中方施压”。这种姿态或许能讨好国内强硬派和美国盟友,但却严重脱离德国经济现实。社民党的反驳一针见血:“我们需要的是务实外交,不是意识形态表演。”
分裂更体现在政治与经济的脱节。德国企业界用脚投票的态度无比明确:当瓦德富尔宣布推迟访华时,工业代表团集体缺席,用沉默表达不满。对他们而言,中国不是“需要施压的对手”,而是能救命的“合作伙伴”。
在对美出口暴跌的同时,德中贸易却展现出惊人韧性,正如文章《时隔一年,东大夺回头把交椅!全球“去美国化贸易”正在悄然开启…》(点击蓝字阅读全文)中提到的那样,今年1月至8月德国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634亿欧元,那如果德国因为内乱,失去了中国市场呢?那就等同于失去了1634亿欧元的经济支柱,这样的代价,德国承受得起吗?
![]()
说在最后, 如今的德国,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一边是美国关税筑起的“高墙”,一边是中国市场敞开的“大门”;一边是基民盟的“意识形态执念”,一边是社民党和企业界的 “生存需求”。
默茨政府显然还没找到答案。瓦德富尔的“推迟访华”,本质上是回避问题而非解决问题。
事实上,中国给德国的“时间窗口”并未关闭。中德贸易的韧性、企业合作的基础、双方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领域的共同利益,都是重建互信的筹码。但这个窗口不会一直敞开,当德国企业在犹豫中失去中国市场份额,当政治分歧演变成政策摇摆,再想挽回就难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