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巴阿两国的外交动态备受南亚瞩目,两国先是于卡塔尔多哈达成停火协议,旋即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开启新一轮会谈,其外交互动持续挑动着地区的敏感神经。
这两场对话背后,既有双方对缓解当下困境的需求,也藏着长期未解决的矛盾,停火带来的平静还很脆弱,而伊斯坦布尔会谈肩负着把这份平静延续下去的重任。
![]()
国际社会都在关注,这两个存在诸多分歧的国家,能否通过这次会谈找到让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避免局势再次恶化。
经济困局成“隐形推手”
巴阿两国的边境口岸至今仍紧闭着,这道关不仅卡着人员流动,更掐住了两国的经济命脉,阿富汗工商会算过一笔账,口岸每关闭一天,两边的贸易商就得赔进去数百万美元。
阿富汗日常用的日用品、治病吃的药品,大多要靠巴基斯坦那边运过来,现在供应链断了,不少物资已经开始涨价。
![]()
而巴基斯坦的农产品想卖到国外,阿富汗是重要的出口通道,通道一堵,这些货物只能在仓库里积压。
这种民生层面的压力实实在在,比任何外交施压都管用,逼着两边必须坐下来解决问题,毕竟冲突持续下去,受损的还是普通民众的生计,这种现实困境成了推动会谈的隐形动力。
恐怖主义分歧是核心
长期以来,巴阿两国在安全问题上的矛盾就像解不开的死结。
巴基斯坦一直咬着不放,说阿富汗那边藏着恐怖组织,尤其是巴基斯坦塔利班,这些组织在阿富汗境内策划袭击,然后跑到巴基斯坦搞破坏。
![]()
然而,阿富汗政府始终未予认可,反而指责巴基斯坦频繁实施军事打击,在阿富汗政府看来,巴方此等行为严重侵犯了自身主权。
这个分歧成了两国关系里最大的障碍,也成了10月25日伊斯坦布尔会谈绕不开的核心议题。
巴基斯坦外交部发言人早在10月24日就把底线划得很清楚,必须解决从阿富汗领土来的恐怖主义威胁。
国际危机组织的分析师易卜拉欣给法新社透了底,这次会谈要想有进展,情报共享是关键。
![]()
有一种“情报共享+属地行动”的模式被提了出来,简单说就是巴基斯坦把可疑武装人员的位置告诉阿富汗,让阿富汗自己动手处理,而不是巴基斯坦直接派兵过去打。
这种方式既能照顾到阿富汗的主权,又能帮巴基斯坦解决安全问题,能不能成,就得看阿富汗方面的诚意了,这也是对他们合作态度的一次大考验。
停火协议悬在半空
10月18日,在卡塔尔与土耳其积极斡旋调停之下,巴阿两国于多哈展开长达13个小时的谈判,双方最终达成共识,签署了停火协议,为地区和平带来新希望。
从那天到10月25日会谈启动,局势确实稳住了不少。
![]()
巴基斯坦外交部发言人安德拉比说,过去两三天里,没再发生从阿富汗过来的大规模恐怖袭击,多哈会谈的效果是实打实的。
但这份和平特别脆弱,10月25日在伊斯坦布尔开启的会谈,就是要把这层脆弱的和平钉牢,阿富汗那边是副内政部长带队参会,巴基斯坦没公开代表团名单,只通过外交渠道传消息。
半岛电视台的记者科瑟奥卢从伊斯坦布尔发回消息说,这次是“技术性会谈”,真正目的是为两国找个长久的解决办法。
可会谈的氛围一点都不轻松,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在锡亚尔科特接受采访时说得很直白,如果这次谈不拢,两国就得全面开战。
![]()
不过他也留了活口,说能感觉到阿富汗那边也想要和平。这种又硬又软的态度,说明两边既有矛盾又有对话的空间。
现在国际社会都盯着这场会谈,停火怎么落地、恐怖主义怎么联手打击、口岸什么时候打开,这些问题都得有具体说法。
要是谈成了,南亚这片地方能少点冲突,边境也能安稳下来,要是谈崩了,就像阿西夫警告的那样,两国再打起来,整个地区的安全和经济都会跟着遭殃。
结语
巴阿伊斯坦布尔会谈的走向,决定着南亚边境的未来走向,若能达成共识,不仅紧闭的边境口岸有望重启,缓解双方经济困局,还能通过合作打击恐怖主义,解开长期矛盾死结。
![]()
但一旦谈崩,全面开战的风险将让地区安全与经济再度受损,目前,停火协议的脆弱平衡、双方在安全问题上的分歧,仍考验着彼此的诚意。
国际社会的关注,也让这场会谈承载着更多期待。
无论结果如何,这都是巴阿两国为和平与稳定做出的重要尝试,每一步选择都将影响无数民众的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