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作为家养牦牛的野生祖先,野牦牛曾经一度濒临灭绝。虽然它们强壮且勇猛,但在恶劣的环境面前,命运却脆如薄纸。
按理说,达到了这样的体型和力量,理应在环境斗争中取胜才对,为啥如今个个被逼到了灭绝的边缘?
面对即将绝种的野生牦牛群,我国又采取了哪些挽救措施?
![]()
被偷猎者残害的野牦牛幼崽
2022年,曾发生过一起野牦牛幼崽盗猎案。当时青海的某四人犯罪团伙,两次驾驶摩托车,追赶和惊吓野牦牛群。
在野牦牛群慌不择路的时候,盗猎者趁机抓走了12头跑不快的幼崽。至于盗猎目的,则是为了将其卖给配种之人。
如果仅仅是抓捕幼崽也就罢了,关键是整个盗猎过程的运输条件极其恶劣。因为这个缘故,导致12头幼崽中,有6头命丧黄泉。
![]()
像正规的野生动物运输,一般都会配有专门的笼箱,里面还垫了一层垫料,且保持通风和温湿度。
然而,那些偷猎者往往会使用露天车厢、汽车后备箱来托运幼崽。有些甚至直接把幼崽挂在摩托车上,要多危险有多危险。
由于没有任何缓冲和固定措施,因此这些幼崽在颠簸路面上,常常被剧烈摇晃和摔撞。一趟下来,不是内伤就是骨折。
![]()
此外,偷猎者为了隐蔽和方便,还会将多只幼崽塞在狭小、不通风的空间,比如车厢后斗和麻袋。但这类地方,极易造成互相挤压和窒息。久而久之,幼崽也就一命呜呼了。
况且,野牦牛本就是高原动物,习惯了寒冷气候。而车厢由于长期在阳光下暴晒,且不通风,因此很容易就会变成一个闷罐。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幼崽就会因中暑、脱水而死。
最关键的是,这些幼崽大多处于哺乳期,需要母牛的乳汁进行哺育。身为罪犯的偷猎者,显然是不可能提供奶水和食物的。如此一来,这些幼崽在途中就会被活活饿死、渴死了。
![]()
正是由于运输条件如此恶劣,因此在这起案件中,有6头野牦牛幼崽死在了途中,尸体纷纷被抛弃在野外。
至于卖掉的6头中,也有5头因照料不利而死。最终只有1头被警方给救回,整个营救现场一片唏嘘。
事后,警方通过调查和走访,锁定了4名嫌疑人。与此同时,他们还找到了死亡幼崽的尸体,将其作为呈堂证供。
![]()
根据警方的审讯,这些偷猎者按1-1.3万/头的价格,将这些野牦牛幼崽给出手。然后,经过专家评估,这些野牦牛幼崽的价值高达50万/头。
可以说,这些偷猎者不仅残害了野牦牛幼崽,更贬低了野牦牛在生态圈中的实际价值。既然他们对生命如此漠视,那接下来迎接他们的就只有法律的严惩了。
家养牦牛的“野生祖先”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问了,野牦牛究竟是一类什么物种?为什么犯罪分子宁愿冒着坐牢的风险也要将其盗走?
![]()
从基因上来看,野牦牛其实就是家养牦牛的野生祖先,它属于青藏高原一带的特有珍稀动物。
在性状方面,野牦牛的体型极其巨大。成年雄性的野牦牛,体重可达半吨左右,也就是一千多斤。
它们全身披着浓密的长毛,因此极其耐寒。耳朵又小又尖,也能减少热量的散失和风沙进入。又大又圆的蹄子,就跟雪地靴似的,在冰雪泥沼上行走时,能避免蹄子下陷。
![]()
此外,野牦牛的嗅觉极其灵敏,能轻易发现几公里外的危险。在它们头上,还有一对冲锋角,用来防御和斗争。可以说,单从性状方面来看,野牦牛就是妥妥的高原狂战士。
说完了性状,咱们再来讲讲野牦牛的习性。一般来讲,野牦牛大多都是群居生活,它们通常由20-30头个体,组成一个家族群。
建群以后,成年雄性往往会负责外围警戒。一旦发现威胁,立马组成防御阵型,头角朝外,将雌性和幼崽围在中间。这样一来,就能避免幼崽们免受伤害了。
![]()
当然了,野牦牛之所以如此护犊子,原因也很好理解,因为它们的繁殖实在是太慢了。一般来讲,野牦牛的怀孕期往往长达8-9个月,而且一胎只能生一头小牛。
生育不易也就算了,关键是幼崽的养育也极其不易。幼崽在出生后,哺乳期一般会持续到第二年夏天。由于生存能力脆弱,因此需要母亲无时无刻的照料。
可以说,要想成功养活一头野牦牛幼崽,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超乎想象的。既然投入这么大,那野牦牛种群极度保护幼崽的特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
野牦牛是如何濒临灭绝的?
当然了,护犊归护犊,但野牦牛的现状仍旧不容乐观。因为它们的种群数量,实在是太少了。
曾几何时,野牦牛甚至一度面临灭绝的风险。在21世纪初,全球的野牦牛数量,已经不足1.5万头。
由于数量稀少,因此野牦牛被我国列为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野牦牛的等级也被标为了“濒危”。
![]()
至于野牦牛的数量为啥会锐减,原因主要有两个:
首先就是非法捕猎惹的祸。早期,偷猎者为了盗取牛角、头骨、皮毛等,杀死了大量的成年雄性个体。因此这个缘故,导致野牦牛种群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衡。
到了后期,这些偷猎者则专偷幼崽,并用它们来配种。当这些非法捕猎的活动越来越猖獗的时候,一条涵盖“捕猎-运输-销售”的黑色产业链,就慢慢诞生了。
![]()
除了非法捕猎以外,人类无休止的活动也侵占了野牦牛的栖息地,进而威胁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像那些公路、铁路、围栏、油气勘探设施等,皆阻断了野牦牛的传统迁徙路线。
由于路线受阻,因此许多野牦牛很难寻找到食物和水源。在这种情况下,种群数量减少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了。
当然了,牧民们的过度放牧,也一度挤占了原本属于野牦牛的草场。
![]()
在放牧过程中,家养牦牛和野牦牛互相争夺优质牧草和水源。由于野牦牛的数量本就稀少,因此每次都争夺不赢。
既然争不过,那就只能放弃低海拔草场,退缩到更高、更贫瘠、环境更恶劣高海拔地带。随之而来的,便是食物的短缺。
前面提到,野牦牛的繁殖本就困难,这时候再经历盗猎、人类活动的折腾,长此以往,种群也就渐渐濒临灭绝了。
![]()
当然了,面对野牦牛的数量锐减,我国自然不能作壁上观。这些年来,我国建立了大量的野牦牛自然保护区,以此来维系野牦牛的生存。
青海约80%的野牦牛,基本上都纳入了可可西里、三江源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此同时,警方也在持续高压打击偷猎者,并破获了多起盗猎案件。
现如今,受到保护的野牦牛群,数量基本上有所恢复,等级也从“濒危”改为了“易危”。虽然数量仍旧稀少,但相比于以前,好歹也算是保住血脉了。
![]()
野牦牛对生态和人类的价值
这时候可能很多人会问了,野牦牛不就是一牛嘛,为啥需要如此多的关注和保护?难道就因为它是青藏特产?
严格来讲,野牦牛对于生态和人类的作用,还真就不可估量。别的不说,光是帮助植物繁殖这一点,野牦牛就功不可没。
要知道,野牦牛在采食植物草籽和果实的时候,种子是无法被消化系统分解的。由于分解不了,因此这些种子会随粪便排泄到高原的其他地方。
![]()
况且,野牦牛的粪便还相当于有机肥,能提供氮、磷等营养元素,以及完美的微生物环境。有了这些充要条件,许多植物就能在严酷的高原上,提高发芽和成活几率了。
其次,野牦牛还能通过杂交配种,给家养牦牛充入优良基因。
养过牦牛的都知道,家养牦牛经过长期驯化,品种已然退化。虽然性情温顺,但体型越来越小,环境适应力也渐渐下降。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暴风雪一波带走。
![]()
面对这种情况,牧民常常会将家养母牦牛放牧到野牦牛的活动区域。如此一来,就能提升下一代牦牛的优良基因了。
按照牧民的描述,在杂交前,许多家养牦牛可能也就300公斤左右。但杂交后,体重往往能达到600公斤。
由于骨架更粗壮,因此它们的驮运货物能力也更强。就算做成肉,那也是肥厚多汁。可以说,野牦牛的存在,完全就是给家养牦牛增重用的。
![]()
此外,野生牦牛基因,还能赋予杂交后代更强的抗寒能力+更粗糙的消化系统。
一旦遭遇极端暴风雪,杂交牛对低温的耐受力会更强,并能啃食更坚硬、营养价值更低的草料。这样一来,就能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存活下来了。
可见,野生牦牛并不是一无是处。相反,它所具备的价值,堪称“高原万金油”。
![]()
正是由于野生牦牛的存在,整个青藏高原生态才能安安稳稳的运行下去。也正是因为有了野生牦牛,牧民们才能享有一套完整的野生基因库。
正所谓“知其价值、便可为其所护”。当野生牦牛都能在青藏高原安然自得的时候,这份大自然的馈赠也就愈发慷慨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