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苏州气温骤降。但吴中区阳光水韵社区的居民们,却能避开冷风,从社区后门出来,只要走上五六米,就能直接到达地铁红庄站6号口,顺着温暖的地下通道直达地铁站厅。这份舒心,源于前不久的红庄站4、5、6、7号新开出入口和市政通道的启用。而这个看似简单的出入口改造工程,正是眼下苏州地铁深化“互联互通”建设的典型实践。
01
红庄站新开出入口
让市民出行无惧风雨
如今的地铁,早已跳出“单一交通载体”的定位,更是一条串联社区、商业、医疗、教育的“活力纽带”,通过与城市功能的深度融合,让出行更便捷,激活城市发展潜力。
![]()
近年来,苏州地铁通过增设出入口、建设联通通道、搭建风雨连廊等方式,摸索出一条“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实践路径。而红庄站的新开出入口改造工程,正是这条路径上的生动例子。
作为4号线与7号线的换乘站,红庄站周边聚集了多个社区、学校及商业体。随着7号线开通,区域人流大幅增加,原有出入口布局的短板也逐渐凸显:居民通勤步行较远,雨天不便、晴天暴晒;碧波中学的学生要横穿车流量大的街道,安全隐患突出。于是,红庄站新开出入口项目迅速被列为年度重点互联互通工程,提上建设日程。
![]()
今年3月5日,项目取得施工许可证,一场围绕“民生便利”的建设攻坚正式启动。
02
“联通”重细节见实效
以人为本是永远的底色
该项目推进过程中,“民生细节”始终是建设攻坚的核心标准。建设团队在改造初期发现,5号口出入口坡道较深、台阶较多,大家上下楼梯会十分吃力。
![]()
“这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初衷。”苏州轨道交通建设公司工程师顾杰回忆,“团队当即结合市民反馈与现场勘探情况,反复比对多种优化方案,最终决定在5号出入口额外加装上下行电扶梯,方便市民乘客出行。”
![]()
新出入口启用后,市民的好评接踵而至。“现在我从小区后门出来5、6米就到6号口了,带孩子出行,推婴儿车乘坐直梯进站很方便,天冷天热都能走地下通道,不用风吹日晒。”家住阳光水韵社区的张阿姨说到。
![]()
客流数据的变化,直观体现了新增出入口的便民实效。“新出入口开通后,10月份以来,红庄站进出站总客流整体提升约8%-10%。”红庄站区域站长朱剑介绍,此外,车站同步优化了站内站外的引导标识,方便乘客出行。
03
全线网推进
让“联通的便利”覆盖更多人
红庄站的实践不是个例,而是苏州地铁全线网推进“互联互通”专项工作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为响应市人居环境和空间品质提升工作要求,苏州地铁以城市体检专项工作为契机,将“互联互通”作为重点攻坚方向,旨在加强地铁站点出入口与周边地块、建筑的高效连通。苏州地铁体检工作组用3个月时间,摸排全线路网车站周边地块,各种“轨道+”出行场景的联通需求,都被一一列入“清单”,成为后续互联互通工作的精准发力点。
![]()
▲龙道浜站联通妇幼保健院
![]()
▲华元路东站风雨连廊
如今,苏州地铁的各类联通项目已陆续落地见效。在龙道浜站,地铁站与妇幼保健院的专属地下通道启用后,孕妇、产妇可从车站直达医院门诊楼;在望星桥苏大站、白荡北站、华元路东站,风雨连廊连接着地铁站与校园、公交站台及便民驿站;在竹辉桥站,紧邻地铁口的一扇“便门”让里河新村居民乘车少跑1公里;在大湾站,空中连廊直通即将开业的高铁新城文体商业中心……
这些已经落地的便利,只是苏州地铁“互联互通”蓝图的一部分。接下来,苏州地铁将按照摸排结果,分批推进“社区便门”“商业体直达”“公服设施无风雨衔接”等工作,让更多“场景化联通”落地,让“互联互通”不仅连通空间,更“通到百姓心坎上”。
来源丨综合管理办公室
责编丨赵 丽
审核丨朱东岭
复审丨周 韬
苏州地铁发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