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分图片可能引发不适 请在阳光灿烂时阅读
最沉重的孤独
是用四千年的时光等待一个永不到来的黎明
黄土之下
他们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破晓之前
有人仍保持匍匐向前的姿态
有人蜷曲侧卧,似在承受最后的苦难
也有人紧紧相拥,以体温对抗永恒的黑暗
(遇难遗骸中大部分都是小孩子,摄影师@李文博,制图@小米/星球研究所)
![]()
一位母亲至死仍将婴孩紧拥怀中
幼童蜷缩在大人怀中
仿佛仍在啜饮最后一滴水
甚至还有尚未降生的小生命
也随之长眠于大地深处
(请滑动查看:人骨遗骸,摄影师@赵高翔&李文博,制图@小米/星球研究所)
![]()
![]()
![]()
他们如同被某种未知的“诅咒”笼罩
集体走向突然的终结
这是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定格
最沉重的一页史书在黄土中展开
每道裂纹都镌刻着悲怆
这无声的黄土之下
封存着怎样的生离死别?
掩埋着什么被遗忘的真相?
01太阳落山前
这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大型灾难遗址
黄河岸边,被时光封存的四千年前的一瞬
这个古老村落原本的名字
早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
如今,我们以发现它的现代村落为名
称它为“喇家”
喇家遗址静卧在黄河北岸的阶地上
地处黄河上游的官亭盆地腹地
距滔滔黄河仅咫尺之遥
(喇家遗址位置及地形示意图,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四千年前
黄河水依旧如今天这般
奔流在官亭盆地
(黄河岸边的官亭盆地,摄影师@李文博)
![]()
晨光穿透薄雾
唤醒了沉睡的村落
喇家人背着大双耳罐
走向涛声阵阵的河岸
(大双耳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北地区后世青铜时代游牧民族,摄影师@秦南,制图@小米/星球研究所)
![]()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
整个村落都笼罩在庄严的氛围中
他们要向天地神灵祈祷:
愿即将到来的秋收岁物丰成
并护佑这片土地每个生生不息的明天
(鲜花盛开的喇家遗址,摄影师@赵高翔)
![]()
打水归来后
又匆匆去陶仓取出粟粒
这些金黄饱满的籽粒
是黄河流域数千年驯化的结晶
是东方农耕文明最古老的勋章
(粟,由青狗尾草驯化而来,带壳果实称谷子,脱壳后即为小米,摄影师@邱会宁&杨柯峥,制图@小米/星球研究所)
![]()
最年长的妇人负责制作祭品——面条
(面条出土位置与建筑形制较为特殊,发掘领队推测这碗面是用于祭祀,制图@小米/星球研究所)
![]()
窑洞里传来的石磨盘与磨棒碰撞的响声
她仔细捶打着带壳的粟粒
保留两三成谷壳
再撒上一把黍子
这是祖辈传下的智慧
能让面条更筋道
(请横屏观看,窑洞复原图,制图@小米/星球研究所)
![]()
黄河水浸泡过的米浆
在反复捶打中变得柔韧
陶甑(zèng)蒸腾的热气里
面团渐渐变得金黄
最后放入钻孔的角器中压制
细长的面条滑入肉汤
香气弥漫在整个村落
(喇家出土的饮食相关用具,摄影师@赵高翔&李景鹏,制图@小米/星球研究所)
![]()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
简朴的食材,则需要最用心的对待
研磨脱壳
浸泡
捶砸
蒸煮烫面
压制
每一步都是对耐心的考验
这不仅仅是为了果腹
更是对天地的礼赞
(喇家遗址博物馆制面复原壁画,喇家面条制作方法与后世的饸饹面高度相似,摄影师@赵高翔)
![]()
这份凝结着虔诚与智慧的珍贵献礼
被庄严地捧向祭坛之侧——
一座神圣的木构建筑
那里
玉礼器正等待着与面条完成神圣的相遇
(喇家遗址博物馆生活场景复原,摄影师@赵高翔)
![]()
金黄色的面条旁
摆放的是青玉打磨的礼器
玉壁映着夕阳的余晖
与陶碗中升起的热气交织
东方的玉文化
在黄河上游的这个小村落里
找到了新的归宿
先民们用当地玉石
雕琢出遥远的东方盛行的器型
让这份神圣的礼制
在西北地区生根发芽
(喇家所属的齐家文化是中国古代玉器文化的代表之一,摄影师@赵高翔&李景鹏,制图@小米/星球研究所)
![]()
广场北部
祭坛之巅
巫师墓葬俯瞰众生
(祭坛顶部巫师墓葬,摄影师@赵高翔,制图@小米/星球研究所)
![]()
夕阳下
黄河水默默流淌
见证着这场四千年前的祭祀
石磬(qìng)浑厚的声音响起
(喇家遗址的石磬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特磬,被称为“黄河大磬王”,制图@小米/星球研究所)
![]()
巫者肃穆地捧起灼裂的卜骨
裂纹蜿蜒如天命书写
指引着族群前行的方向
( 喇家所在的甘青地区,发现了我国年代最早的卜骨, 摄 影 师 @秦南,制图@小米/星球研究所)
![]()
千百年间
一次又一次的祭祀与占卜
不仅埋藏着一代又一代喇家先民
对时和岁稔的虔诚祈愿
更记录下
喇家人在天地之间、在东西交汇之处
寻找自身位置的漫长历程
(河西走廊,张掖肃南冰沟丹霞,摄影师@朱金华)
![]()
源自东方礼乐系统的陶盉(hé)
庄重地盛满来自远方的酒浆
与那些跨越千山万水而来的西方之物:
冷峻的青铜碎片
彰显权威的石质权杖头
都在此相遇
见证着游牧与农耕的融合,权力与信仰的交织
(请滑动查看:①陶盉 ②权杖头文物图,摄影师@李景鹏&赵高翔&视觉中国,制图@小米/星球研究所)
![]()
![]()
祭祀的烟火已散
那碗献予神灵的面条
能否为部族换来一个丰收的金秋?
他们是否已在灼烧的卜骨中
窥见了命运的纹路?
02暗淡的时代
太阳落山了
操劳了一天的喇家人安然入睡
然而
谁也没注意到牲畜反常的躁动
这片即将叩响文明之门的土地
却要迎来它宿命般的终结
灾难
在暴雨最猖獗的子夜降临
先是地震
大地开始剧烈颤抖
窑洞在剧震中如朽木般崩塌
白灰墙壁纷纷脆裂
簌簌落下,如同绝望的碎雪
(请横屏观看,喇家遗址博物馆灾难重现壁画,摄影师@赵高翔,制图@小米/星球研究所)
![]()
地裂缝如狰狞的伤痕,瞬间遍布聚落:
房前、屋后、广场、祭祀区……
将神圣与凡俗一同撕裂
最长的一道,长度超过三十米!
深度难以测尽
这些幽深的裂缝向下延伸
至今未能清理至底
(宁夏海原地震山体裂缝,摄影师@王晗)
![]()
据遗迹推断
这场远古灾难的震级,在7级以上!
烈度为9度!
大地撕开的瞬间
喇家人的命运与破碎的陶器
一同散落在裂缝边缘
(被地裂缝打断手臂的小孩,摄影师@仇梦晗)
![]()
更可怕的是!
黏土在雨水与地震的双重催化下变成滚滚泥流
从坡岭滑落
汇入沟谷
沸腾奔涌成一道赤潮
向村庄涌来
它在聚落间蔓延
堆积
堵塞了求生的去路
方才还在震动中惊惶不定的人们
转眼已被咆哮的泥流包围
(喇家遗址北部丹霞崖壁,在强降水的作用下,易形成泥石流,摄影师@仇梦晗)
![]()
母亲在坍塌的黑暗中蜷身
将幼儿死死护在胸前
却终抵不住上涨的泥泞
逐渐漫过她的脚踝
浸透腰腹
直到
淹没过颤抖的肩颈
封住最后的呼吸
(喇家考古遗址公园逃生雕塑,摄影师@赵高翔)
![]()
天旋地转
大地张开混沌的巨口
将哭喊、温度与所有的生息
无情吞入深渊
当震动停息
泥流凝固
这里不再是家园
曾经炊烟袅袅的窑洞
曾经回荡着欢声笑语的广场
被死寂与悲恸彻底占据
(请横屏观看,喇家考古遗址公园外墙雕塑,灾后悲鸣,摄影师@赵高翔)
![]()
那碗刚制作完成
用以祭祀的面条
连同它承载的祈愿、对明日的所有期盼
被一同封存,深埋黄土之下
在无边的黑暗里
开始了长达四十个世纪的沉默
(4000年后,考古人员发现了这碗面条,喇家遗址博物馆面条复原陈展,摄影师@赵高翔)
![]()
喇家的毁灭并非孤例
同时期的中华大地
正如“三体”世界中残酷的“乱纪元”
文明之火接连熄灭
北方
曾叱咤风云的草原石城
巍峨的石墙盘踞山脊
俯瞰荒野二百余年
如今坍塌在荒草之间
唯见残垣与苍茫对峙
(内蒙古凉城县岱海,曾经是“老虎山石城”的所在地,摄影师@陈剑峰)
![]()
南方
昔日稻香千里的鱼米之乡
洪水撕裂河道
吞没岸边村落
舟楫朽烂在水底
渔歌沉寂于芦苇深处
(良渚遗址的划船雕塑,摄影师@赵高翔)
![]()
东方
礼乐初兴的礼仪之邦
祭祀台上黑陶碎裂
宫阶野草蔓延
蛋壳黑陶已成绝响
(这种陶器被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的制作”,摄影师@球腾,制图@小米/星球研究所)
![]()
文明的光华
仿佛骤然坠入漫长的夜
这一切的消亡
并非偶然
4000年前后是全球气候发生重大转型时期
气温急剧下降
标志着气候适宜期的结束
这一变化在中国同样留下深刻烙印
(在施雅风先生绘制的气温变化曲线中,距今四千年标示着一个低温谷,制图@小米/星球研究所)
![]()
气候转型,灾变频仍
洪水与干旱,轮番肆虐
西北地区
森林植被大幅萎缩
广袤的荒漠草原迅速扩张
气候环境经历着干冷化的剧烈转型
(祁连山与森林草原同框,摄影师@杨文杰)
![]()
在长江下游、黄河下游
有的古老聚落遗址之上
被厚重的洪水淤泥层所覆盖
有些甚至厚达一米
它们如沉默的史书
无声诉说着那场曾吞噬璀璨文明的惊天洪水
(洪峰过境,“长江第一阁”被淹,摄影师@李云飞)
![]()
后世的文献,仍依稀保存着这段记忆: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五谷不登”
(《孟子 · 滕文公上》 )
“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
(《墨子 · 非攻下》)
洪水泛滥,寒潮频袭
庄稼歉收,饥荒连年
民生维艰
但黑暗从未真正吞噬一切
当星火渐熄,希望似尽
散落的火种却正悄然汇聚
即将孕育出一场照亮千古的破晓
03破晓
气候变化、洪水肆虐之时
先民们有限的技术难以抗衡自然的伟力
除了小规模的防御
“走为上”成为幸存者的选择
而中原
可能是比较理想的避难所
这里宽阔的河谷阶地沿河展开,犹如天然台阶
地势较高,土壤肥沃
既避洪水,又宜耕居
为先民们提供了停驻与重建家园的空间
(河谷阶地,指河流两侧经泥沙淤积和地壳抬升形成的阶梯状地形,摄于洛阳,摄影师@王煜文)
![]()
于是
一场跨越山河的大迁徙开始了
四方的移民携着故土的智慧与技艺
如百川归流,汇入中原
(请横屏观看,先民迁徙态势图,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西北游牧民族的金石技艺
南方水乡的稻作农耕技术
东方滨海部落的数千年礼仪沉淀
中华大地早期文明的精粹
尽数成为滋养这片土地的宝贵养分
在文化激荡的腹地
二里头都城破土而生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学界主流观点认为,二里头为晚夏都城,摄影师@焦潇翔)
![]()
二里头首领重拾四方文明智慧
并熔铸升华
大至权力表达
小至制作技术
皆可溯源于周边渐趋暗淡的古文化
其中
作为二里头文化最重要的礼器之一
青铜牌饰
集中体现了这种多元融合:
西北的技艺——青铜铸造技术
东方的智慧——绿松石镶嵌工艺
南方的信仰——兽面纹饰主题
完美融于一体
见证文明交汇的光芒
(青铜牌饰图,摄影师@唐振明,制图@小米/星球研究所)
![]()
最早的中国,于此诞生
文明的晨光,逐渐照亮东方
(“中国”一词的最早出处,这里的中国指的就是二里头遗址诞生的洛阳盆地,摄影师@谈笑间气吐霓虹,制图@小米/星球研究所)
![]()
后世的商周
在历史的锤炼中
制度愈坚,疆域愈广,文明愈昌
历经千载烽火洗礼
华夏共同体如百炼精钢
在交融中壮大
在多元中统一
最终铸成秦汉帝国的巍峨气象
(二里头-商-周-秦汉疆域变化图,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于灾变与动荡中破晓的中华文明
自此,光耀千古,生生不息
黎明之前
喇家人的生命被灾难永久定格
他们未及触碰文明的破晓
却将未来的根系,深植于黄土大地
在无声处,生长出参天大树
经由他们传递的青铜技术
重塑了华夏礼乐与信仰体系
为“最早的中国”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
开启了中华文明辉煌的序幕
(这是我国出土最早的青铜爵中最大、最美的一件,摄影师@李文博,制图@小米/星球研究所)
![]()
他们走过的路,并未被黄沙彻底掩埋
那些荒原与深谷中的足迹
终汇成丝绸之路
连贯东西
成为最早连接世界的纽带的起点
(库木塔格沙漠的丝绸之路剪影,摄影师@道来)
![]()
他们制作的那一碗面条
至今仍在我们的舌尖留香
成为了最长情的陪伴
在孤寂时、团圆时、欢庆时
温暖着人间的朝朝暮暮
当筷子举起,热气氤氲
我们便与四千年前的先民
共享着同一种生息
(人间烟火,摄影师@陈岑)
![]()
他们在灾难瞬间迸发的人性微光
与血脉中深植的坚韧与慈爱
纵使历经千载风雨吹打
始终是中华文明不曾褪去的温暖底色
汶川废墟下,以脊背抵住断壁的母亲
与喇家黄土中,相拥千年的一双剪影
仿佛在时光的两端,彼此凝望,彼此应答:
爱,是唯一穿越灾难与遗忘的永生
(汶川母爱雕塑,摄影师@张艳,制图@小米/星球研究所)
![]()
潮起潮落,四千年时光流转
宫阙坍塌,万千聚落没于尘烟
然而
人间烟火,袅袅不绝
爱与希望,生生不息
他们,从未远去
我们,就是他们
喇家人未等到的黎明
让我们替他们看见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歪猴
图片:余宽
设计:小米
地图:陈志浩
审校:黄太极
审核专家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吕厚远
注:
1.根据喇家 遗址中仍在使用的火 塘、以及遇难者多为妇孺与幼童(成年男性恰在外出狩猎)的考古证据,本文采取“灾难发生在部族男子集体外出狩猎的秋夜”这一观点;
2.4000年前后气候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多种观点,另有观点认为,该时期“普遍变干,局部变凉”;
3.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 “多源一统” 格局已基本为学界共识,但对于该格局形成的原因观点较多,本文论述的气候和环境变迁只是其中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可上下滑动查看
[1] 吕厚远,李玉梅,张健平,等. 青海喇家遗址出土4000年前面条的成分分析与复制 [J]. 科学通报, 2015, 60 (08).
[2] 任小燕,王国道,蔡林海,等. 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2000年发掘简报 [J]. 考古, 2002, (12).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民和喇家史前遗址的发掘 [J]. 考古, 2002, (7).
[4] 杜玮,甄强,王倩倩,等. 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Ⅳ3区2016年的发掘 [J]. 考古, 2024, (11).
[5] 叶茂林,任晓燕,王国道,等.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发现齐家文化祭坛和干栏式建筑[J].考古,2004,(06).
[6] 叶茂林,何克洲. 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出土齐家文化玉器 [J]. 考古, 2002, (12).
[7] 王明辉. 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人骨及其相关问题 [J]. 考古, 2002, (12).
[8] 王仁湘. 面条的年龄——兼说中国史前时代的面食 [J]. 中国文化遗产, 2006, (01).
[9] 钱耀鹏. 关于喇家聚落的灾难遗迹与广场建筑 [J]. 考古, 2007, (05).
[10] 孙永娟. 青藏高原东北部晚更新世以来史前人类活动年代学研究及其环境意义[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14.
[11] 张雪莲,叶茂林,仇士华,等. 民和喇家遗址碳十四测年及初步分析 [J]. 考古, 2014, (11).
[12] 周强,张玉柱. 青海喇家遗址史前灾难成因的探索与辨析 [J]. 地理学报, 2015, 70 (11).
[13] 王明辉.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出土人骨研究 [J]. 北方文物, 2017, (04).
[14] 齐乌云. 青海喇家遗址的孢粉分析及古环境对生业方式的可能影响 [J]. 农业考古, 2022, (03).
[15] 魏继印. 论气候变迁与中原文明中心地位的形成 [J]. 中原文物, 2011, (05).
[16] 赵辉. 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 [J]. 文物, 2000, (01).
[17] 许宏. 二里头与中原中心的形成 [J]. 历史研究, 2020, (05).
[18] 吴文祥,刘东生. 4000aB.P.前后降温事件与中华文明的诞生 [J]. 第四纪研究, 2001, (05).
[19] 王巍. 公元前2000年前后我国大范围文化变化原因探讨 [J]. 考古, 2004, (01).
[20] 王青. 镶嵌铜牌饰的寓意诸问题再研究 [J]. 东方考古, 2012, (00).
[21] 青海省博物馆. 半小时读懂远古青海[M].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23.03.
[22] 张海. 中原核心区文明起源研究[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05.
【招聘】星球研究所长期招聘主笔、地图设计师、视频剪辑、三维动画师、图片编辑、商务策划等,请在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