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记着他的怒。
记着他剑指诸葛亮时的恨。
记着他临终那句“既生瑜何生亮”。
却忘了。
江风里,他本是烈火。
![]()
一、火
建安十三年的冬天,长江在烧。
不是天火,是周瑜点的。
战船连起来像条火龙,从乌林烧到赤壁。曹操的铁甲在火里哭,八十万大军成了灰烬里的影子。
帐内,周瑜抚着剑。剑上还沾着烟味。
“公瑾,曹操跑了。”程普掀帘进来,甲胄上的冰碴子往下掉。
周瑜笑。笑声里有铁的冷,有火的烫。“跑不远。”
这一年,他三十四岁。比诸葛亮大六岁,比孙权大七岁。
江东的半壁江山,是他手里的棋。孙策死后,张昭想守,他偏要打。赤壁的火,烧的不只是曹军,还有江东士族的怯懦。
《三国志》里写他“长壮有姿貌”,却没写他每夜治军到三更。案上的地图被手指磨出毛边,从柴桑到江陵,每一条水路都刻在骨里。
有人说他骄。
可他给孙权上书时,字里全是滚烫的血:“今曹操新败,宜乘其困,取蜀并张鲁,联马超以图北方。”
火是要烧尽一切的。
他自己,也在火里。
![]()
二、殇
建安十五年的春天,巴丘的雨下得很稠。
周瑜躺在床上,咳声像破了的风箱。
他刚从京口回来。孙权握着他的手,说“公瑾可代我领兵”。他笑了,笑得咳得更凶。
帐外,吕蒙在磨剑。剑声断断续续,像在数他剩下的日子。
“把地图拿来。”周瑜撑起身子。
地图上,从江陵到成都的线,被他用朱笔描了又描。那是他的梦。取蜀,吞荆,挟天子以令诸侯,比诸葛亮《隆中对》的蓝图,多了三分江东子弟的锐气。
可他的身子,撑不住了。
《三国志》写“病卒,时年三十六”。简单得像句叹息。
箭伤的事,少有人说。
建安十四年,他攻南郡,被流矢射中右胁,伤口深可见骨。医生说“须静养”,他偏要披甲巡营。血浸透了战袍,他说“小伤”。
劳累的苦,他自己咽了。
从赤壁到江陵,他三年没回过家。信使往来如梭,他的眼熬得像两口枯井。部将劝他歇,他说“江东多事,歇不得”。
雨停了。他望着窗外的树,忽然想起孙策。那年他们同榻而眠,说要“共定天下”。
“把遗书给主公。”他声音很轻。
遗书里没提诸葛亮。只说“鲁肃忠烈,可代吾职”。
![]()
三、戏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把他写成了气鼓鼓的孩子。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话传了六百年。人们忘了他是赤壁的火,只记着他是诸葛亮的背景板。
为什么?
因为诸葛亮需要一个对手。一个聪明,却又不够聪明的对手。
周瑜太亮了。亮到盖过了“卧龙”的光。
他二十四岁任建威中郎将,孙权妈说“公瑾比你哥还亲”;他攻皖城时,收了大乔小乔,却从不用美人计;他荐鲁肃,荐吕蒙,胸襟比长江还宽。
这样的人,怎么会被气死?
罗贯中不管。他要的是戏。是“三气”的跌宕,是“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凉。
可历史不是戏。
江陵县的老人们记得,周瑜死时,百姓哭了三天。商船停在江面上,帆落得很低。
他们记得他修的堤,记得他减的税,记得他站在船头时,披风像张开的翅膀。
![]()
四、骨
现在的人谈周瑜,总绕不开“气”字。
却少有人提他的剑。他的剑斩过黄巾,破过皖城,在赤壁挑着燃烧的火把。
少有人提他的诗。“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比曹操的“周公吐哺”多了几分少年气。
他的死,不是败给了诸葛亮。是败给了时间。
是天妒英才?或许。
更像是他自己燃得太急。像赤壁的火,烧得越旺,灭得越快。
孙权后来称帝,站在祭坛上,忽然对着西方拱手。“若无公瑾,孤不得此位。”
风掠过江面,像有人在笑。
巴丘的墓前,有后人题字:“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
对的。他是雄烈,是俊声。
不是那个气鼓鼓的影子。
江风里,烈火早已熄灭。
但那点光,还在。
![]()
邀您互动[心]:
假如周瑜没早逝,真能拿下蜀地联马超?江东会不会比曹魏还猛?开个脑洞,您觉得他若在能改变三国结局吗?
点赞+关注@史简,一起读史品三国[比心][比心][比心]
#周瑜是让诸葛亮气死的吗?##周瑜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周瑜为什么会死得那么早?##周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