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场,又炸出一颗大雷。
被誉为癌症早筛第一股的诺辉健康,被港交所强制退市。
原因是一连串让人啼笑皆非的事件:财报迟迟发不出、审计机构拒签字、做空机构公开指控其虚增收入,甚至被曝出向环卫工人低价收购粪便、拆分样本多次检测的荒唐操作。
三年前,这家公司风头无两,估值一度冲上400亿港元,如今市值跌到只剩60多亿,整整蒸发了336亿。
![]()
更讽刺的是,这家公司曾被称为北大同学创业的骄傲。
三位创始人都是同班同学出身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当年以让更多人远离癌症为理想,拿下软银中国、启明创投、君联资本、礼来亚洲基金等顶级投资机构的7轮融资。
那时候,资本圈几乎一致认为他们是下一个传奇。
然而,故事的后半段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
01
2015年,朱叶青、陈一友、吕宁三位北大校友决定创业,他们当时都已在生物医药领域工作多年。
三人是同班同学,专业互补、关系亲密。一个懂金融、一个做科研、一个做技术,在创业圈看来,这是极理想的配置。
他们的目标很宏大:让癌症早筛像感冒检测一样普及,减少癌症带来的社会负担。
为了这个理想,他们创立了诺辉健康,主攻结直肠癌早期筛查。
公司刚成立时,市场正好迎来医疗创新浪潮。
基因测序、精准医疗、癌症筛查都是热门话题。
![]()
北大背景、科学团队、公益愿景,这些元素加在一起,很快吸引了资本追捧。
软银中国、启明创投、君联资本等机构几乎是抢着进场,几年间诺辉健康完成了七轮融资,拿到了几乎所有顶流基金的支持。
在那个阶段,诺辉健康的故事几乎完美,团队出身高、赛道热门、资本强大,还在不断讲出一个更宏伟的愿景:要成为中国最大的癌症早筛公司。
2017年起,诺辉健康推出了主打产品常卫清。
它是一款基于粪便DNA检测的结直肠癌筛查产品。
消费者在家采样后寄到实验室,几天后就能得到早筛结果,公司宣称检测灵敏度高、用户体验好,是癌症早筛商业化的突破。
![]()
在政策和资本的双重加持下,诺辉健康的商业故事被越讲越大。
2018年至2020年,公司融资频繁,估值一路飙升。
2021年登陆港交所,成为癌症早筛第一股,首日股价暴涨185%,市值冲上400亿港元。
那一年,健康检测成为最火热的话题。
投资人和普通股民都认为诺辉健康代表着未来方向,甚至有投资者留言:“谁不想早点筛出癌症?它的市场无穷大。”
然而,这场狂欢持续的时间并不长。
02
上市之后,诺辉健康的业绩并没有兑现预期。
翻看它的财报数据,2018年营收只有1800万元,2019年增长到5800万元,2020年上半年却又跌回1000多万。
三年累计亏损近9亿元。
按理说,创新型医疗公司在早期亏损可以理解,但它的问题在于:亏得太多、赚得太慢。
更糟糕的是,它的核心产品常卫清销量下降严重。
在全球健康检测需求暴涨的那几年,同行普遍销量翻倍,但诺辉健康的出货量却下降了五成。
研发投入也没带来更高的市场份额。
![]()
除了“常卫清”,它没有形成第二个能支撑业务的拳头产品。市场竞争却越来越激烈,华大基因、燃石医学等公司纷纷入场。
当整个行业都在加速跑时,它还在讲故事。
公司开始陷入一种尴尬状态技术没问题、理想没错,但市场就是不买账。
为了维持增长,公司不得不不断扩大销售队伍、压货给渠道,风险也随之埋下。
2023年8月,一份来自做空机构CapitalWatch的报告彻底击碎了诺辉健康的“学霸光环”。
报告直指,公司存在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通过压货虚增收入,甚至多次重复检测同一份样本。
![]()
更荒唐的是,为了拿到样本,公司被指低价从环卫工人手里购买粪便,再拆分样本到多个检测账户,以此夸大检测量。
虽然公司随后发表声明,称指控毫无根据、具有误导性,但未提供任何反驳证据。
审计机构德勤也在随后的年报中拒绝出具无保留意见,理由是“无法核实销售数据的真实性”。
自此,市场信任彻底崩塌,股价从高位连续暴跌,公司最终被迫停牌。
03
停牌后,公司多次承诺尽快完成独立调查并恢复交易,但一年过去仍毫无进展。
投资机构开始坐不住。持股的VC、PE们发现自己出不了手,股票不能交易、估值归零。
到了2025年10月,港交所正式下达退市决定。
理由很简单:公司未能在规定期限内披露财报、完成调查,也未能提供任何可验证的信息。
市值从400亿跌到63亿,336亿灰飞烟灭。
创始人朱叶青也被股东大会罢免,离开董事会时,他一度在会场落泪。
曾经在聚光灯下侃侃而谈的北大创业代表,如今连一句解释都显得多余。
![]()
回头看,诺辉健康的崩塌并不是偶然,而是三重失控叠加的结果。
团队过于强调技术突破,却忽视了早筛行业的现实壁垒,样本获取、医生推荐、医保覆盖、市场教育。
“常卫清”技术不错,但离真正普及还有很长距离。
连续七轮融资让公司估值不断抬升,资本希望它快速商业化、讲出更大的故事。
当现实赶不上预期,财务数据自然难看,于是开始“调整报表”“优化结构”,一步步滑向灰色地带。
三位创始人都是科研背景出身,懂技术不等于懂公司管理。
上市后,内部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缺乏透明的治理机制。
审计机构、董事会、投资方的监督机制形同虚设,问题直到爆雷后才被揭开。
这些看似偶然的失误,其实都源于同一个根本:理想主义撞上资本逻辑,而公司既没能守住理想,也没学会资本的规则。
04
诺辉健康的故事,也是一堂写在港股上的警示课。
港股18A机制本意是支持创新药与生物科技企业提前上市,鼓励研发投入,但过去几年,这一机制也让不少讲故事的公司混了进来。
上市不代表成熟,估值不代表价值。
当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还没跑通,就急于套上资本的盔甲,它的成长就可能变形。
被套牢的VC、PE也不在少数。
软银中国、启明创投、君联资本,这些机构过去投资成绩亮眼,如今却在诺辉健康上遭遇沉重损失。
这提醒所有投资人:即使是“北大同学”“科技医疗”“第一股”,也不能只看标签。
从创业理想到退市公告,诺辉健康用了十年时间。
![]()
它见证了一个时代,当科技创业与资本叙事结合,光环可以迅速建立,也能迅速坍塌。
跌光336亿,不只是股价的下跌,更是信任的坠落。
它让人再次看到一个朴素的事实:在资本市场,真正能支撑企业走远的,从来不是学历、背景和标签,而是持续的业绩、真实的数据、清晰的治理。
三位北大同学,原本想靠科学改变命运,但命运,最后改变了他们。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