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前言
中美两个科技大国,在新能源上的投入和竞争都是备受关注的。
今年的第三季度,特斯拉交出49.7万辆的季度交付新高,营收与利润率双升,看似特斯拉延续着巨头强势,但和中国比亚迪一比,这些优势就“稍显”逊色了。
![]()
那么,比亚迪第三季度的销量有多少?中美之间的差距为啥这么大?
增长背后的代价
乍一看,特斯拉第三季度的财报相当亮眼,营收冲到了281亿美元,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同比增长了12%。交付量更是刷新了公司纪录,但只要你把这份报告翻到下一页,就会发现故事的另一面。
![]()
![]()
公司的净利润,竟然同比缩水了将近四成,这可不是个小数字,归属于股东的净利率更是跌到了区区4.9%,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很简单,为了销量,特斯拉选择了降价。
为了刺激市场,特斯拉把Model3入门版的价格,从年初到现在硬生生砍掉了12%,这种以利润换市场的策略,短期内确实能拉动销量,比如在中国市场,八月份推出的六座版ModelYL车型,就直接把九月份的批发量推高到了接近六万辆的水平。
![]()
![]()
但这种增长的根基牢固吗?看看前三季度的数据,特斯拉在全球的总交付量虽然达到了121.8万辆,但和2024年同期相比,其实是下降了大约5.9%。
在中国这个关键市场,前三季度的累计销量也出现了微降,这说明,靠短期刺激和降价换来的增长,终究有些虚火。
![]()
稳扎稳打
现在,我们把目光转向比亚迪,它没有特斯拉那种惊心动魄的利润过山车,第三季度,比亚迪的纯电车型销量达到了惊人的582,522辆,直接比特斯拉多卖了超过8.5万辆。
更重要的是,在销量飙升的同时,比亚迪的单车利润率稳定地保持在15%左右,做到了“量利齐稳”,这种健康的增长姿态,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
从2024年第四季度算起,比亚迪已经在全球纯电销量上,连续四个季度压过了特斯拉,这种持续的领先,靠的不是降价,而是扎扎实实的产品竞争力。
从十万元级的海豚,到三十万元级的汉,比亚迪用一个完整的产品矩阵,覆盖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这证明了它的增长并非短期冲量,而是一种源自内生力量的稳健扩张。
![]()
![]()
前三季度,比亚迪的纯电车型交付量已经领先特斯拉将近40万台,差距越拉越大,业绩上的差异,其实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之下,是两家公司截然不同的战略根基。
特斯拉的模式,被外界形容为“单打独斗”,它更像是一个技术集成商,把全世界最顶尖的供应商捏合在一起。
![]()
它的电池,依赖宁德时代和松下,它的核心芯片,受制于台积电,这种模式在行业早期很高效,但现在却成了它的枷锁,当市场需要它降价保量时,它缺乏从内部消化成本的能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利润率被压缩,这成了它未来发展的一个核心隐忧。
比亚迪走的则是完全相反的道路——“全产业链垂直整合”,这家公司像一个巨大的章鱼,触手伸向了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超过九成的零部件,都是它自己生产的。
![]()
这种整合有多深?往上游,它自己去青海开采锂矿 在中间,它有自己的刀片电池工厂和芯片研发团队,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当原材料价格波动时,它能有效对冲成本,当市场需求变化时,它能迅速调整生产配置,这种极致的成本控制和市场敏捷性,构成了它和特斯拉之间“代际”级别的差距。
制定规则
当竞争进入白热化,最高级的形态不再是比谁卖得多,而是比谁能制定规则,比亚迪的领先,已经悄然超越了销量和制造层面,进入了定义行业技术、安全和市场模式的更高维度。
![]()
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就是电池安全,国家计划在2026年才开始实施一项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电池安全国标GB38031—2025,而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现在就已经提前通过了这项标准,它用行动证明,自己的技术已经领先于法规。
那些广为流传的极限安全测试,比如针刺测试中不起火、不冒烟,甚至在被一辆50吨重的卡车碾压后依然可以继续使用,这些都不是为了博眼球。
![]()
比亚迪正在用这些事实,重新定义电动车的安全底线,试图将自己的安全标准,塑造成整个行业的标杆,从专利数量上看,它持有的9847项电池技术专利,也已经超过了特斯拉的7629项。
在市场模式上,比亚e迪也在打破陈规,特斯拉一直坚持“纯电单轨制”的技术路线,认为纯电动是唯一的未来,但比亚迪却采用了“纯电+插混”的双线组合策略,为全球不同市场提供了更灵活的解决方案。
![]()
更具标志性的事件是,比亚迪开始向外输出技术,它向欧洲汽车巨头Stellantis集团授权了自家的DM-i混动技术,这标志着比亚迪已经从一个单纯的产品出口商,升级为了一个技术输出者,实现了“技术换市场”的高阶玩法,它的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交易的“标准”。
结语
回过头来看,比亚迪的崛起,绝非一次偶然的销量反超,这是一场基于盈利质量、供应链深度和标准制定权的全方位战略胜利,它的成功,标志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逻辑,正在被深刻地改写。
![]()
这场无形中的“中美对决”,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两家公司之间的胜负,它正在推动全球汽车工业,进入一个由中国力量深度参与,甚至在某些领域开始主导的新阶段。
信息源:
《第三季度汽车品牌影响力指数发布:乘用车格局生变 商用车头部稳固》证券日报2025-10-26
《新能源汽车行业Q3季报:销量增长、价格战与出海》澎湃新闻2025-10-27
《特斯拉盈利暴跌40%,储能成为马斯克“救命稻草”? 》新浪财经2025-10-24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