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两年战火蹂躏,加沙地带终于迎来停火协议的曙光。
特朗普推出的20点和平计划,以 “以实力求和平” 为核心,试图为中东数十年的冲突画上句点。
然而协议墨迹未干,哈马斯在人质遗体归还等关键环节的拖延态度已初露端倪,而以色列的撤军仅完成加沙中部地区的部署调整,仍控制着当地53%的土地。
这场被寄予厚望的和平进程,究竟是打破僵局的历史契机,还是另一场冲突的短暂序曲?
![]()
特朗普政府通过施压与利诱相结合的方式,一边迫使内塔尼亚胡政府接受停火框架,一边推动埃及、卡塔尔等国对哈马斯施加影响,最终促成双方坐上谈判桌。
据协议以色列已开始将重型装备撤离至 “初步撤军线”,该防线与2025 年9月大规模进攻加沙城前的控制线大致相当,而哈马斯则需释放所有以色列人质以换取巴勒斯坦囚犯获释。
![]()
但从实际进展来看,哈马斯利用协议条款的模糊性,在人质遗体归还等问题上一再延迟,显然在为自身争取更多谈判筹码。
这种拖延策略背后,是其作为加沙地带最强大政治军事力量的底气,即便遭受重创,其在约旦河西岸的支持基础仍未动摇。
协议的模糊性既是达成共识的润滑剂,也成为落实的绊脚石。
特朗普的20点计划分三阶段推进,目前仅第一阶段有明确量化指标,第二、三阶段则面临更大挑战。
![]()
第二阶段要求解除哈马斯武装并建立新治理机构,但这一目标缺乏具体执行路径,而黎巴嫩真主党长期主导本国政权的先例,已为加沙的未来埋下隐患。
更关键的是,哈马斯始终将 “迫使以色列全面撤军” 作为核心诉求,这与以色列 “维持安全区直至哈马斯解除武装” 的底线形成尖锐对立。
以色列国防军的撤军行动之所以缓慢,正是出于对哈马斯卷土重来的担忧,这种互不信任的状态,是否会让停火协议沦为一纸空文?
以色列虽与美国保持着坚如磐石的同盟关系,在对伊朗核设施和代理人网络的打击中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国际社会却陷入孤立。
![]()
阿拉伯国家因民众反以情绪暂停关系正常化进程,欧洲多国也因加沙的人道主义危机对以色列提出批评。
卡塔尔和土耳其的影响力持续上升,前者不仅为哈马斯提供资金支持,还通过半岛电视台放大反以言论,后者则借助与特朗普的个人关系扩大地区话语权。
实力削弱的伊朗并未放弃复仇计划,其仍掌握足以制造数枚核武器的浓缩铀储备,且已脱离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随时可能通过支持代理人武装破坏和平进程。
![]()
这些外部势力的角力,让特朗普的 20 点计划面临多重考验。
不过当前局势也存在打破僵局的有利条件。
随着伊朗影响力式微,叙利亚新政府明确拒绝伊朗干涉内政,黎巴嫩真主党遭受重创,地区极端势力的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
特朗普政府提出的 “地中海和平机制” 构想,计划将阿拉伯国家、以色列与欧洲国家纳入合作框架,在防务、科技、能源等领域展开合作,这一倡议已得到部分国家响应。
![]()
更重要的是,《亚伯拉罕协议》的扩展具备现实可能,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印度尼西亚,以及寻求国际承认的索马里兰,均表现出与以色列接触的意愿。
对于巴勒斯坦方面,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和平委员会框架,将以色列的让步与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改革挂钩,要求其瓦解恐怖网络、终止煽动行为。
这种基于现实利益的合作模式,既避免了陷入意识形态之争,又能通过具体举措积累互信。
而加沙民众对和平的迫切渴望,也将成为推动各方妥协的重要力量,毕竟历经两年战火后,没有人愿意再次回到生灵涂炭的境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