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从延缓到长存:免疫联合疗法为可切除胃癌注入“持久动力”
近日,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学术年会圆满落幕。作为全球肿瘤学界的顶级盛会,本届年会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领域专家与学者,围绕前沿科研成果、热点临床议题及创新治疗策略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持续推动肿瘤学研究与临床实践迈向新高度。
在胃癌领域,MATTERHORN研究的最新成果成为大会的关注焦点。作为首个在胃癌围手术期免疫联合疗法中取得Ⅲ期阳性结果的研究,MATTERHORN研究的主要分析成果已在2025年ASCO年会上公布。研究显示,度伐利尤单抗联合标准FLOT化疗在可切除的早期及局部晚期(II–IVA期)胃癌和胃食管交界处癌(GEJ)患者中,显著改善了EFS,且具有明确的统计学与临床意义。在本次ESMO大会上,MATTERHORN研究(LBA81)进一步公布了最终OS及病理学结局与EFS的关联分析结果[1]。研究显示,度伐利尤单抗联合FLOT方案在最终OS方面较对照组实现了统计学和临床意义双重改善,且该生存获益不受PD-L1表达状态影响;此外,无论病理反应程度或淋巴结状态如何,度伐利尤单抗联合FLOT组均显示出持续且一致的EFS获益。该研究的最新结果不仅巩固了免疫联合方案在胃癌围手术期治疗中的治疗优势,也为免疫治疗向早期胃癌领域的深入探索提供了坚实的循证依据。
值此契机,医学界肿瘤频道特邀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陈凛教授,对MATTERHORN研究的最新数据进行深入解读。陈凛教授将从疗效结果等多维度出发,探讨该研究在免疫治疗早期应用中的科学价值与临床意义,旨在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循证指导与实践参考,助力胃癌围手术期治疗模式的优化与升级。
免疫之光渐起:从晚期突破到围手术期布局
陈凛教授表示,对于局部晚期、具备手术切除机会的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治疗是当前提升治疗获益的关键策略,可有效提高手术切除率、提高病理缓解率,并延长患者的长期生存。目前,根治性手术联合含氟尿嘧啶与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依然是围手术期治疗关键选择。
在此基础上,2025版中国肿瘤整合诊疗指南(CACA)[2]进一步细化了不同人群的围手术期治疗策略:对于D2根治术后病理分期为Ⅱ期及Ⅲ期的患者,推荐氟尿嘧啶联合铂类两药方案作为辅助化疗;而对于手术未能达到D2淋巴结清扫或R0切除者,推荐术后放疗或多学科整合诊疗;对于明确无远处转移的局部进展期胃癌(cT3-4a、N+)患者,则推荐新辅助化疗,方案包括氟尿嘧啶与铂类或多西他赛的两药组合方案及FLOT方案。而对于dMMR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在2025 NCCN(V2)版指南[3]也强调,围手术期化疗是可手术局部晚期胃癌(cT2或更高、任何N)的标准方案,首选FLOT方案;而对于dMMR/MSI-H者,则推荐围手术期免疫治疗。
然而,尽管围手术期化疗方案已经显著改善了病理缓解率与总体生存,但术后仍有较高比例的患者发生远处转移、局部复发。因此,探索新的联合治疗策略成为提升疗效的关键方向。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胃癌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特别是PD-1/PD-L1抑制剂,在晚期胃癌中展现出显著的疗效和持久的生存获益。随着免疫治疗不断前移,其在围手术期阶段的潜在应用逐渐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免疫治疗在围手术期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其临床价值仍需更多高质量研究证据加以验证,尚未形成广泛共识。正因如此,如何在新辅助及辅助治疗阶段合理整合化疗与免疫治疗,以进一步降低术后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成为当前胃癌领域研究与临床实践的重点方向之一。
打破OS瓶颈,重塑格局:MATTERHORN研究为围术期免疫联合疗法再添助力
MATTERHORN研究是一项全球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度伐利尤单抗联合FLOT方案(5-FU、亚叶酸、奥沙利铂、多西他赛)在局部晚期可切除胃癌和胃食管交界处癌(GC/GEJC)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陈凛教授表示,在2025年ASCO大会上MATTERHORN研究公布了主要终点EFS结果[4]。研究显示,与安慰剂+FLOT组相比,度伐利尤单抗联合FLOT组可显著改善EFS。度伐利尤单抗联合FLOT组的中位EFS尚未达到,而对照组为32.8个月(HR=0.71,P<0.001);24个月EFS率分别为67%和59%。这一显著获益在所有预设亚组中均保持一致,初步证实了围手术期免疫联合化疗在可切除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中的潜在价值。而在今年ESMO大会上,该研究进一步公布了最终OS数据。与安慰剂+FLOT组相比,度伐利尤单抗联合FLOT组显示出统计学显著的OS改善(HR 0.78;95%CI 0.63–0.96;P=0.021),且无论PD-L1表达状态如何,均观察到一致的生存获益。这一结果提示,围手术期免疫联合化疗的疗效可能避开PD-L1表达水平限制,从而简化临床决策流程,减少因检测方法差异、样本质量或肿瘤异质性带来的误判,最大程度地提升治疗可及性与公平性。当然,对此结果仍应保持审慎的乐观。MATTERHORN研究采用TAP体系评估PD-L1,而其他检测方法(如CPS、TPS)在技术路径与评分阈值上亦存在差异。因此,今后在更多的前瞻性研究中我们可能要进一步验证不同PD-L1检测体系在围手术期化疗+免疫治疗中的预测价值,同时结合其他生物标志物(如MSI状态、EB病毒感染的情况等),来构建一个更精准、更全面的免疫治疗患者筛选体系。
![]()
![]()
图1 OS数据
这一最终OS结果的公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该研究不仅验证了免疫治疗在围手术期可切除胃癌中的生存获益,更首次在Ⅲ期研究中确证:在标准化疗(FLOT)基础上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总生存。这一发现打破了以往该领域“仅有EFS或pCR改善、但OS证据不足”的瓶颈,为“化疗+免疫”的围手术期治疗模式提供了最高等级的循证依据,极大增强了临床医生采用该方案的信心。
此外,MATTERHORN研究还对病理反应深度及淋巴结状态与EFS的关联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显示,度伐利尤单抗联合FLOT组的ypN阴性率(58.2%)显著高于安慰剂+FLOT组(44.8%)(比值比1.72;95% CI 1.30–2.27)。更为重要的是,无论病理缓解程度如何,度伐利尤单抗联合FLOT组的EFS均优于对照组,且EFS获益不受术后淋巴结转移状态(ypN⁺或ypN⁻)影响。长期以来,围手术期治疗的疗效主要依赖病理学指标评估—如病理完全缓解(pCR)、主要病理缓解(MPR)以及术后淋巴结状态。而MATTERHORN研究提示,病理反应、淋巴结状态可能并不能完全反映出远期的生存获益。从机制层面来看,免疫治疗可能通过更深层次的免疫微环境重塑机制——例如解除免疫抑制、增强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建立长期免疫记忆与持续监视等,从而发挥系统性作用。这种免疫重编程能够在术后持续清除微小残留病灶,即使病理反应未达完全缓解,仍可转化为长期的EFS和OS获益。从临床实践角度,这提醒我们即使短期影像或病理评估结果不理想,患者仍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得长期生存收益,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判断线索,也增强了术后患者管理与随访中的信心。
![]()
![]()
图2 EFS关联分析
破局立新:MATTERHORN研究助力胃癌围术期治疗进入“免疫+”时代
陈凛教授指出,MATTERHORN研究释放出的积极信号令人鼓舞。该研究在FLOT方案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度伐利尤单抗,为可切除胃癌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策略。这一方案不仅能够长期延缓疾病进展,降低术后复发及死亡风险,还为临床医生在围术期治疗决策中提供了可靠的循证依据,从而使术前或术后系统治疗更加个体化、精准化。相较于传统化疗方案,联合免疫治疗的引入不仅拓宽了治疗选择,也标志着胃癌围术期管理正在逐步向多模态、精细化方向发展。
展望未来,应进一步聚焦几个关键方向。首先,需要系统探索并验证具有预测价值的生物标志物,以便精准识别最可能从免疫联合治疗中获益的患者群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治疗。其次,持续优化联合治疗模式,包括给药时机、剂量设计以及与靶向治疗的协同策略,以最大化疗效同时兼顾安全性和耐受性。此外,还需积累长期生存数据和真实世界证据,以补充临床试验数据的局限,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全面、更可靠的支持。这些研究努力不仅有望推动中国胃癌围术期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也将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中提高肿瘤五年生存率的目标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实践路径。
总而言之,MATTERHORN研究不仅为可切除胃癌的围术期治疗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未来胃癌全程管理模式的优化提供了宝贵参考。它不仅代表了当前治疗理念的进步,更为胃癌患者带来了更多获益机会,同时为临床实践和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通过不断积累循证数据和优化治疗策略,未来可望实现更加精准、安全和高效的胃癌管理模式,从而提升患者整体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专家简介
![]()
陈凛 教授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
解放军医学院、南开大学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北京大学第八临床医学院,肿瘤医学中心副主任、大外科主任、普外科部主任、胃肠外科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
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医学部首任主任
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曾任主任
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胃肠外科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常委,兼上消化道医师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市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分会主任委员
IGCC、ASCO、SAGES member
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第六届)
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专家组专家(第三届)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道肿瘤专委会首届主委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外科装备分会副会长
参考文献:
[1] Tabernero J, Al-Batran SE, Wainberg ZA, et al. Final overall survival and the association of pathological outcomes with event-free survival in MATTERHORN: a randomised, Phase 3 study of durvalumab plus 5-fluorouracil, leucovorin, oxaliplatin and docetaxel in resectable gastric /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adenocarcinoma. 2025 ESMO,LBA81.
[2] 《CACA指南(2025版)-胃癌篇》.
[3]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NCCN Guidelines), Gastric Cancer, Version 2.2025, April 4, 2025.
[4] Yelena Y. Janjigian, et al. Event-free survival (EFS) in MATTERHORN: A randomized, phase 3 study of durvalumab plus 5-fluorouracil, leucovorin, oxaliplatin and docetaxel chemotherapy (FLOT) in resectable gastric/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cancer (GC/GEJC). 2025 ASCO. LBA5.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