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青春期孩子,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10月29日晚上7点,我将直播分享
《点燃青春期孩子学习内在引擎》
欢迎大家预约直播
01
儿子今年14岁,读初二。他本身成绩还行,学习也算有主动性。
初中每天的学习压力都比较大,放假时,儿子总提出要玩手机,假期放松一下。
我一时心软,想着孩子说的也对,就答应了。
但事后,这一度是我最后悔的决定!
本来说好,每天只玩两小时,一开始还能做到,可不到2周,儿子就开始拖延耍赖。
他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抗争,就是不愿意交出手机,遵守约定。
我一要强制没收,原本顺从的儿子就会瞬间情绪爆发,整个人神情都变了。
为了手机这点事,我们没少干仗。
我们也终于意识到,儿子已经染上了“网瘾”,完全丧失了理智!连作业都不认真写了,随便糊弄完,就开始玩手机。
因为手机问题,我们亲子关系严重破裂,他每天也不跟我们讲话,甚至晚上熬夜也要玩手机,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我一管,说他不自觉,他就不耐烦的关门,让我闭嘴。
我想要强行没收手机,他根本不让,还恶狠狠的瞪我:
凭什么别人都能看手机?就我不行?
看着他那充满仇视的眼神,我相信,如果我今天真的上手抢手机,他能跟我动手。
儿子的变化,令我震惊又困惑:手机到底有什么魔力,能把孩子迷成这样?
我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帮他戒除网瘾,重新回到学习的正轨上来?
![]()
02
实际上,现在因为陷入网瘾,导致成绩下滑,甚至拒学休学的孩子越来越多。
青春期孩子容易网络成瘾,通常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生理、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而网络成瘾的背后,往往藏着孩子在现实世界中,未被满足的需求:
可能是学业挫败后的逃避,压力焦虑中的安全港湾,也可能是亲子关系疏离时的替代性联结。 网络世界提供了一个方便的“避风港”,可以暂时忘却烦恼,沉浸在虚拟的成就或娱乐中,成为一种逃避机制。 再加上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识空前强烈,很容易跟家长出现关系问题。 亲子沟通不畅、父母过度控制或忽视,都可能将孩子推向网络世界寻求慰藉和理解。
所以,家长最需要的,也不是某一个“戒网秘籍”,而是理解孩子为何把精神寄托在虚拟世界里。
只有解决了引发问题的源头,孩子的网瘾才能得到有效、彻底的解决。
![]()
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我要没收手机,激起了儿子那么强烈的愤怒与对抗。
对于沉迷手机的孩子而言,直接切断网络,无异于拆掉溺水者的救生圈。
他在窒息般的恐惧和无助中,怎么可能不奋力反抗?
我决定调整教育思路和应对方式,分下面3个步骤,来解决儿子的成瘾问题。
预约周三晚上直播
《点燃青春期孩子学习内在引擎》
03
1、理解孩子成瘾背后的心理需求,需求被满足,问题才能逐渐消失
网络成瘾,往往是现实需求未被满足的补偿行为。
所以要先弄清楚,孩子是哪种需求没被满足,找出深层的原因。比如:
逃避压力需求:孩子遭遇了学业挫折、社交焦虑或者亲子冲突,网络就成了避风港; 渴望认同需求:在游戏和社交平台中,可以获得现实中缺失的成就感和归属感; 释放情绪需求:通过虚拟的世界,来宣泄愤怒、孤独或无力感。
我不再用强硬的态度,去面对孩子,而是用观察和倾听,来替代指责。
当他抱着手机不放时,我先放低姿态,真诚的向孩子“请教”:
妈妈没有铺垫或者指责的意思哈,我是真心好奇,你说咱俩因为手机,吵了好多架。你拿到手机,玩的是什么?有什么东西会那么吸引你呢?能跟我分享一下吗? 假设一天不能上网,你心里担心会错过什么呢? 你最近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者压力,可以跟我说说哈,也许我能帮得上忙呢?
一开始,儿子对我的态度谨慎又防备,他不相信我是没有目的地询问。
但渐渐的,我真诚的态度,和前后一致的行为,打消了他的疑虑。
他开始对我倾诉心声:
上学压力真的很大,尤其老师针对性的点名时,有时候真想在暴雨里跑一跑。 回到家里,你们还会不断的催促,讲道理,这让我感觉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无处可躲,只有上网的时候,才能把一切烦恼和压力抛到脑后。 一放下手机,那些现实问题就又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情绪就会非常暴躁。
可见,每一个向网络中寻求安慰和刺激的孩子,内心都有无法解决的难题和困惑。
没被满足的需求,不会消失,而是会另寻出口。
我开始有意识的调整,不再给儿子制造压力,不再每天强调要学习、要抓紧时间、要少玩手机。
而是给他卸下身心重担:不管成绩如何,你在我心中都是最珍贵的,无可替代。
日常生活中,也会主动建议儿子出去玩玩,放松一下,用行动传递“学习不是一切”的信息。
压力源减轻了,又有妈妈的支持和接纳,儿子的精神状态明显积极很多,依赖手机的心理需求也相应减少了。
![]()
2、重建亲子信任和情感连接——这是戒瘾的情感基础
不管是沉迷手机、游戏,还是其他事物,孩子成瘾的本质都是关系断裂。
所以,想要让孩子戒掉网瘾,修复信任比控制行为更重要。
以前,我在盛怒之下,朝着儿子说尽了难听的话:不要脸,不自觉,没出息.....
但训斥和管控,都没能让他改变,反而破坏了亲子关系,母子俩弄得像仇敌一样。
现在,我把力气用在重建亲子连接上。
首先,是停止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避免说“网瘾少年”“没救”,改为“咱们现在只是遇到了手机使用的挑战,现在很多孩子都这样,不是你的问题”。
这样,会让孩子感觉,妈妈跟我是站在一起的,背后有依靠。
其次,每日15分钟高质量陪伴。
可以是接送放学时,也可以是晚饭后,不带任何评判和说教的,陪在孩子身边,参与他的兴趣。
看他打游戏也好,打球也好,把关心和温柔都花在孩子身上。
另外,也要消除强势,分享脆弱感。
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不要上来就强势指责,我们可以坦诚表达自己的担心:
看到你一直盯着手机看,妈妈不怕别的,就担心你的眼睛。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慢慢体会到:原来,父母最在意的,是我这个人本身,我的健康,我的安全,我的快乐。
有了信任和安全感,亲子关系就会逐渐得到修复,日渐亲密。
这也是戒瘾的情感基础——一个情感需求被充分满足的孩子,会不自觉地戒掉成瘾行为,因为他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情感满足。
![]()
3、只有快乐才能取代快乐,跟孩子一起制定“替代性满足”方案
青春期孩子的大脑正处于对奖励高度敏感,但控制力不足的阶段,同时面临着建立身份认同、处理复杂情绪和社交压力的巨大挑战。
网络世界以其强大的吸引力、即时的满足感、社交连接和逃避现实的功能,恰好迎合了这些发展需求和心理缺口。
如果现实生活未能提供健康的替代活动和有效的引导,手机就很容易从一种工具,演变成一种难以摆脱的依赖,导致成瘾行为。
既然已经成瘾,那就不能单靠意志力去克服。
因为单纯禁止,会激发孩子无法自控的戒断反应,如情绪波动,易怒,抑郁等等。
我们可以提供现实中的替代品,让孩子转移关注和热情。
比如,在周末假期,鼓励孩子出去参加攀岩,剧本杀,家庭露营,徒步等。
这些活动,都能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刺激感,消除学习的压力和在家的无聊。
也可以一起观看吐槽大会、解压综艺,给孩子报拳击课,让情绪宣泄总有一个出口。
孩子感兴趣的运动、音乐、无人机等技能,家长也可以积极支持。
不要担心孩子会在这上面浪费太多时间,只要是需要通过付出和努力获得的技能,都对孩子身心有积极的影响。
退一步来说,不让孩子在这些活动上花费时间,他也不会把时间投入到学习上。
但在技能养成的过程中,积累的成就感,不断收获的正反馈,都会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行动力,反过来助力学习。
儿子挺有美术天赋的,从小就画什么像什么。
但我出于职业考量,没打算让他走美术道路,也就不鼓励他平时涂涂画画。
“升学又不考这个,你画的再好有什么用?”这是我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现在,我积极支持儿子加入学校的动漫社。
很快,儿子的作品就赢得了同学的羡慕和夸赞,很佩服儿子也没怎么系统学习,就能画的这么好。
这种来自现实中的认可,极大的满足了他的自尊心,通过这个方式,儿子还交到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生活中有了成就感,价值感,儿子自然就不会把全部的精力和快乐都放在手机上,无需外界逼迫,他就主动远离了手机。
人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到孩子的自信和价值感都在不断提升,充满动力和希望,他自然也不会安心做一个学渣。
每天放学回家,不用叮嘱催促,儿子就会主动学习,因为内心向好的力量被唤醒后,行动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
不得不说,帮助青春期孩子摆脱网络成瘾,是一个需要耐心、策略和深度理解的过程。
网络成瘾的治愈本质,是帮孩子在现实世界重建存在感。
这个过程可能会有波折,但每一次我们忍住指责的冲动,转而去理解孩子内心的迷茫和无助,都是在修复他内心那个渴望被看见的空洞。
真正的戒瘾也不是删除游戏账号,没收手机,而是帮孩子找回比屏幕光芒更耀眼的生活本身。
为了帮助青春期孩子家长,更有效地教育好孩子,我联合了黄志猛教授,打造了一堂《青春期叛逆厌学孩子变形计:唤醒内驱力》父母实操课!新课报名,只要9.9!
课程内容聚焦青春期孩子:学习动力不足、厌学躺平、叛逆难管、亲子关系差、沉迷手机、学不会学不好、学习成绩差等问题!
从原因分析,到日常实操方法,课程教的方法简单易懂,更容易上手去做!你一定听得懂,学得会,用得来!我强烈推荐所有青春期家长,都来学习!
点击图片,开始学习
点亮“在看”,愿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好,我们的家庭与人生越来越幸福!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