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泰国政坛再度陷入动荡漩涡,频繁更替总理的节奏仿佛一场永无止境的政治走秀:台上刚站稳,转身便换人。每一次权力交接看似只是人事变动,实则背后涌动着深层的力量博弈。这个国家正反复上演着“选举上台、执政受压、最终被推下”的固定剧本,政治周期如同被设定好的程序,周而复始。
![]()
2
最新一轮剧情中,阿努廷·占威廊库拉克经由国会投票正式接任总理职务,成为自2023年以来第四位执掌政权的领导人。与此同时,前任总理帕通潭·西那瓦不仅失去政府首脑之位,还主动辞去所在政党党魁一职。这一系列动作远非简单的职务交接,而是折射出泰国权力结构内部剧烈震荡的信号——退场从来不只是个人选择,更是多方角力下的必然结果。
![]()
3
要读懂这场政治大戏,必须厘清泰国政局中的两大核心阵营:其一是“草根派”,以广大农村地区和低收入群体为基本盘,主打债务减免、普惠福利与基层建设;其二是“精英派”,由城市资本集团、军方高层及传统官僚体系构成,长期掌握体制内的关键资源与决策权。回溯他信·西那瓦执政时期,正是凭借对底层民众的精准政策投放,赢得了北部与东北部地区的广泛支持,奠定了草根政治的基础版图。
![]()
4
然而,这类偏向平民阶层的施政方向,在都市中产阶级、贵族阶层以及军事机构中引发了强烈反弹。随之而来的是多次军事政变、司法系统介入、宪法法院裁决等非选举手段的干预。由此形成一种奇特循环:民众通过投票选出代表,但这些代表往往在短期内遭遇制度性阻击,被迫退出权力中心。“选了换、换了选”的模式就此固化为泰国特有的政治生态。
![]()
5
此次阿努廷的上台,并未跳出这一历史惯性,反而像是旧路径上的又一次延续。其所领导的政党虽非议会最大党团,却擅长在对立势力之间寻找缝隙,与另一主要政党达成秘密协议:你助我登顶,我承诺四个月内解散国会并启动修宪程序。凭借这项交易,他在议会获得311张支持票,成功问鼎总理宝座。由此可见,这次权力转移并非源于某位政治人物的卓越能力,而是两大阵营重新排列组合后的暂时平衡产物。
![]()
6
制度之门频频开启,幕后推手究竟是谁?
7
深入观察便会发现,这种“表面民主、实质动荡”的现象,本质上是一场围绕规则制定权展开的持续拉锯战。尽管泰国拥有选举机制、议会架构与成文宪法,但每当民选政府试图推进改革时,法院判决、军方表态或行政系统的隐性抵制总会适时出现,迅速削弱甚至瓦解执政力量。民选政权从诞生之初就处于被动防御状态,难以真正掌控全局。
![]()
8
典型案例比比皆是:帕通潭因与柬埔寨官员的一次通话被宪法法院裁定“违反外交权限”,随即遭罢免职务;进步派领袖匹塔·林加若恩拉特所率领的政党虽在大选中赢得最多席位,却因其推动修改君主豁免条款等敏感议程,遭到司法部门打压,最终面临政党解散的命运。这些事件清晰表明,真正的权力并不完全掌握在选民手中,而是深藏于那些不受选举影响的体制堡垒之内。
![]()
9
换言之,泰国的根本矛盾不在于“谁来当总理”,而在于“谁来决定谁能当总理”。草根势力即便赢得民意授权,也常因体制壁垒无法施展抱负;精英集团纵然掌控实权,却缺乏广泛的群众认同。每一次新领导人登场,都像是在接受一次倒计时考验:你能站多久?何时会被推翻?在这种环境下,政权更迭频仍,但国家层面的制度革新、利益格局重塑以及民生改善进程却被不断搁置。今年泰国经济增长预期仅为约2%,明显落后于周边邻国,内耗加剧、政局不稳与发展迟滞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
![]()
10
展望未来,只要“草根派 vs 精英派”的结构性对抗未能根本化解,那么更换总理就只是更换面孔,而非转变道路。当下一任党魁再次被推上舞台中央时,我们应当追问:是否有新的制度突破正在酝酿?是否存在真正的利益整合机制?如果依旧沿用旧有逻辑进行权力分配,那么无论更换多少届总理,普通民众仍将承受发展停滞的代价,国家也将继续在原地打转,错失变革良机。
![]()
11
![]()
12
![]()
13
![]()
1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