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宝宝泪眼汪汪,大眼睛总是水汪汪的,甚至眼角还有黏稠的分泌物——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个揪心的问题。
这很可能是“先天性鼻泪管阻塞”在作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泪道堵了”。面对医生提出的“泪道冲洗”、“泪道探通”等建议,家长们心中总是充满了疑问和担忧:这些检查治疗到底有什么区别?全麻对宝宝有风险吗?术后怎么护理?会不会复发?为什么通了眼泪道,还要检查视力……
别担心,这篇“泪道探通全解读”将为您一次说清所有疑惑,从原理、麻醉选择到术后护理和远期随访,助您成为守护宝宝明亮双眸的“贴心专家”。
![]()
01、泪道探通和泪道冲洗的区别
泪道冲洗和泪道探通是两种常见的眼科操作,但目的与方法截然不同:
泪道冲洗:更像一次“管道试通”,通过注入液体判断泪道是否通畅、阻塞位置在哪里。它既是检查方法,也对婴幼儿泪囊炎有一定治疗作用。
泪道探通:则是真正的“管道疏通”,用探针扩张或打通堵塞部位,属于治疗性操作。
治疗流程上,通常是先冲洗,若不通再探通。 需要注意的是,泪道探通次数不宜过多,以免造成医源性损伤。
![]()
总结来说,两者在眼科治疗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具体适用的情况不同。
02、泪道阻塞会复发吗?怎么护理?
答案是:可能会。
多数宝宝在泪道探通后,流泪、流脓症状会立刻改善。但部分患儿因炎症未完全消退或泪道水肿,术后短期内可能仍会流泪,需一段时间恢复。
这个时候建议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滴眼液,必要时晚上加用抗生素眼膏,这样能够及时的将炎症消退。如果炎症没能及时的消退,可能会出现泪道再次堵塞的情况,此时还会流眼泪流脓,但大部分的婴幼儿经泪道探通术之后症状均可缓解。
研究表明,泪道探通术的成功率与年龄呈现负相关。婴幼儿泪道探通术后的复发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在1岁以内的婴幼儿中。然而,复发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特别是对于长期泪道阻塞的患儿。为了降低复发风险,可能需要采取额外的治疗措施,如泪道Hasner瓣膜切开或泪道置管手术。
如何降低复发风险?
· 遵医嘱用药:常规使用抗生素滴眼液,必要时晚上加用眼膏,以消除炎症。
· 坚持局部泪囊区按摩:探通后继续按摩一段时间,有助于防止鼻泪管口再次粘连闭合。
· 保持眼部清洁:按医嘱用眼药水清洁,避免感染。
· 定期复查:术后两周若症状未缓解(且在无感冒情况下),需返院进行泪道冲洗或再次探通。
这些护理措施有助于婴幼儿泪道探通术后的恢复,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如果有任何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03、宝宝术后症状识别:哪些正常?哪些要警惕?
①属于正常现象,无需过度紧张:流泪减轻、术后短期内仍有短暂流泪、眼角或鼻腔有少量出血,通常会自行停止。
②出现以下症状,需及时联系医生:分泌物增多、结膜囊充血、出现泪囊瘘管、角膜感染(如畏光、眼痛)、流泪流脓持续或加重、眼睑水肿、术后出现呛咳(可能为冲洗液入喉)。
04、手术麻醉怎么选?局麻还是全麻?
选择何种麻醉方式,主要取决于患者年龄、配合度及手术复杂度。
局部麻醉:适用于能配合的成人或大龄儿童。对于泪点扩张、冲洗等简单操作,局麻便捷且风险小。
全身麻醉:适用于婴幼儿或多次探通失败的复杂病例(如需行泪道置管、鼻内镜手术)。全麻能确保患儿在术中保持不动,避免因哭闹挣扎导致泪道损伤或形成假道,从根本上提升手术的安全性与成功率。
![]()
05、不容忽视的远期随访:警惕屈光参差性弱视
临床医生必须重视先天性鼻泪管阻塞(CNLDO)患儿术后的屈光状态,尤其是探通失败的患儿,以防发生屈光参差性弱视。
先天性鼻泪管阻塞为什么会引发屈光参差性弱视?
泪膜异常:长期泪水过多、泪膜不稳定,可能干扰眼球的“正视化”进程。
结构异常关联:部分患儿可能伴有其他相关结构异常,如面部发育异常等,这些因素同时影响屈光系统和鼻泪管发育。
建议所有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在3~4岁时进行一次全面的屈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干预弱视,避免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伤。
![]()
颛孙俊杰 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普瑞集团泪道学组组长,普瑞集团眼表学组委员。从事临床工作10余年,多次在全国及省内学术会议做大会发言,发表论文数篇,其中SCI一篇,参与编写普瑞集团漫画科普书籍《拯救干眼》,其发明专利荣获2024年合肥市五小创新成果“优秀奖”。
擅长:泪道及干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完成泪道手术数千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