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核心提要:
“老爸评测”曝光多款化妆品含禁用20年的苏丹红Ⅳ,涉事原料为鳢肠提取物、印度楝叶提取物和辣木籽油组成的复合原料组,源头指向原料商康博公司。
事件涉及科颜氏、花西子、且初等国内外数百品牌,目前多家品牌表示已将产品送检,但真正下架产品的只有寥寥几家。事件过去一周,并未有任何检测结果出来。
行业专家指出,复合原料组存在监管“灰色地带”,品牌对原料检测不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双十一刚入手的面霜还没捂热,就在社交平台刷到苏丹红相关帖子,看到手里产品上榜的那一刻,心都死了。”
一周前,“老爸评测”发布《大牌护肤品检出禁用20年的危险成分》视频,在美妆行业引发震动。视频中,检测人员在一款肉色护肤品中检出已被禁用20年的苏丹红Ⅳ。
随后,评测团队通过反向追踪,将目标锁定在一个由鳢肠提取物、印度楝叶提取物和辣木籽油三种成分组成的复合原料组上,该原料中苏丹红含量高达1170ppm。
![]()
注:欧盟化妆品法规 (Regulation (EC) No 1223/2009)规定“苏丹红不在允许使用的色料清单中(Annex IV)”;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21版)中苏丹红未列入允许色素目录;美国FDA规定仅允许特定认证色素(FD&C色素),苏丹红不在列表内,属非法使用染料。
01
事件发酵,
禁用20年的原料再次成为焦点
尽管被检测出的苏丹红含量未达传言中的“致癌”剂量,但苏丹红对人体、皮肤的伤害是不可争的事实。这个早已淡出化妆品行业的词汇,再次触动了消费者敏感的神经。
“毕竟谁都不希望自己精挑细选的护肤品结果是含有致癌成分的。”一位行业人士向凤凰网时尚表示。
经“老爸评测”证实,涉事复合原料组是由鳢肠提取物、印度楝叶提取物和辣木籽油三种成分组成的,源自海外化妆品原料公司康博Campo Research(S)Pte.Ltd.,该公司官网宣称,其专注“天然植物功能性活性化妆品成分的研发”,号称拥有1000多种活性成分。
![]()
根据官网显示,康博目录中1000多种活性成分中,包含来自中国、印度、澳大利亚和热带森林的植物天然成分。
随着国内舆论关注升温,康博国内官网已无法访问,但其国外官网仍在运营。
鉴于苏丹红在全球化妆品原料目录中均处于禁用状态,“老爸评测”在后续视频中表示:“我们已经将这家原料商的违法行为反馈给化妆品领域的最高监管部门,也向美国欧盟、韩国、东盟等国家化妆品监管部门发了邮件,作为一个消费者,我们不应该承担隐藏的风险。”
![]()
图注:截图出自老爸评测视频《关于苏丹红的问题,消费者有权知道》
“老爸评测”在视频中阐明:“首先,这三款成分都是安全的,且它们并不会因为同时出现而产生苏丹红,只不过是这家原料商将苏丹红藏在了这个原料组中,伪装成红色的纯植物色素。”老爸评测在后续视频中解释道:“且这三款成分并不是护肤品中的常用成分,且用这三个成分的护肤品只有1.2万、3900和3300个。”
据社交平台用户爆料,科颜氏姜叶秋葵紧致修护睡眠面膜、花西子桃娇鲜颜精华底霜、且初越桔轻透卸妆膏(无花果味)等产品均含有这三种可疑植物提取物。随着事件发酵,有传言称约800余款产品、400多个品牌受到牵连,引发消费者普遍担忧。
不过,业界专业人士也站出来安抚大众,化妆品违禁词网创始人李锦聪表示,按老爸评测的抽检结果检出的浓度经换算分别为1.094mg/kg,0.601mg/kg,1.982mg/kg,0.435mg/kg,1.413mg/kg,“这个浓度与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中有害物质限值相当。”
配方师Rex在接受凤凰网时尚采访时表示:“如果只看添加浓度的话,的确检出的苏丹红含量甚至不如一杯咖啡。”不仅Rex,业内很多配方师、工程师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极力安抚消费者情绪,将关注点引回到“对原料端的监管”,以及“天然≠绝对安全”的话题上。
02
品牌相继回应,
原料监管亟待加强
面对汹涌的舆情,涉事品牌的回应与措施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花西子是反应最为迅速的品牌之一。其官方旗舰店客服最初表示“产品均通过国家认定的权威机构检测,且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完成备案”,但随后,花西子桃娇鲜颜精华底霜已从品牌官方旗舰店下架。
客服对此解释称,非常重视消费者反映的情况,“已对相关原料供应商启动严格审查。在此期间,为保障消费者权益,决定暂停相关产品的销售。”
且初天猫旗舰店客服表示,已“第一时间安排了产品送检,着重检测是否含有苏丹红成分,待检测报告出具后将予以公告”。听研、玉容初等品牌也给出了类似回应,均表示已安排产品送检并将在结果公布后采取相应措施。
然而事件发生一周后,检测结果仍未公布。
相比之下,科颜氏的回应则显得更为“保守”。其客服强调,“店内所售的每款产品均符合相关法律法規,确保产品质量、卫生和安全,只要在正规授权渠道购买的产品,都可以放心。”
针对大众“公布检测结果”的高呼声,凤凰网时尚联系了花西子、且初等品牌,截至发稿未获任何回复。
纵观各品牌的回应,多数品牌均强调其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然而,这一说法背后却折射出一个关键问题:国家监管主要针对成品,原料端的监管责任更需要品牌方主动承担。
03
原料商违规添加,
品牌责任不容推辞
“苏丹红”事件曝光后,涉事品牌纷纷以“符合标准”、“已送检”回应,试图塑造“受害者”形象,但这并非品牌能完全免责的理由。
配方师Rex透露:“品牌在原料入厂检测时基本上都是常规的微生物、重金属等物质。即便有些公司有检测能力,也不一定会想到检测苏丹红这个禁用成分。”
多位行业人士在接受凤凰网时尚采访时均证实了这一现状,“一般品牌方不会对原料进行二次检查,苏丹红也不属于常规检测项目。”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品牌已尽到充分的审查义务?
配方师Rex进一步指出,复合原料组本身就是一个潜藏风险的“灰色地带”,各种植物提取物混合在一起,成分复杂,为违禁添加提供了隐蔽空间。“违禁添加在此类原料中并非个例。”
配方师小在在回复凤凰网时尚时表示:“此事件与早年苏丹红鸭蛋、酱料事件如出一辙,可视为历史重演。”在他看来,品牌对某些原料的潜在风险确实防不胜防。
![]()
“针对色料的话,那种特别稳定的天然色料需要非常小心,一般都有‘狠货’,可以靠配方师经验去分辨。”他进一步指出,品牌在原料检测方面存在先天局限,“就拿激素类添加来说,做自检也只能查一些常见的已知激素,新型的也是测不出的。这种情况下,原料商的商业信誉跟职业操守显得非常重要。”
化妆品违禁词网创始人李锦聪则从另一个角度指出问题所在:“管不到原料端,问题无法根源解决。”
他进一步解释,品牌与原料端联合定制专属原料能很大程度减少原料质量风险,而对中小原料供应商的原料需进行抽检,并对常见的风险物质进行识别和检测。
04
供应链困境:
天然与稳定的两难
此次事件暴露出美妆行业供应链管理的深层次问题。
为何涉事原料公司要铤而走险添加苏丹红?行业资深工程师分析,天然植物成分存在稳定性差、易褪色、成本高等问题,而苏丹红是油溶性的红色色素,比较稳定,颜色鲜艳漂亮。
“苏丹红并非行业常规检测项目,面对成千上万的色素,研发人员很难预判并逐一筛查。相较于激素、微生物等常规必检项,色素安全问题在过往确实未获得同等的关注重心。”Rex表示。
品牌方追求“天然植物成分”的营销卖点,却面临天然色素不稳定的技术瓶颈,这为不良原料商违法添加提供了动机。而品牌一方面想使用天然色素打消消费者的顾虑,一方面又想同时拥有颜色的稳定性,“既要又要,反而导致引发的问题更多”。
配方师瑞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场过度追求天然成分,追求成分表的好看所引发,最终用劣币驱除良币导致。”
在接受凤凰网时尚采访时,瑞可表示:“市场/产品人员要开发带颜色的产品,这样产品也好看。难题给到了配方师:产品要好看的颜色,不能是人工色素,要天然的,要稳定不褪色。这就很难了,绝大多数天然的颜色,都容易褪色。”
在配方师小在看来,追求天然原料本身并非问题,但品牌需要投入更多资源确保安全。“‘天然’原料通过一些合理的保护,比如抗氧化剂、避光真空容器等,可以延长本身的颜色时间,可以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稳定。”
他建议,“品牌在宣传‘天然植物’的时候,应该确保自己在该植物在种植,生产,加工的这整条产业链上都有参与,保证天然原料的安全性跟可控性。”
品牌们强调产品“符合国家标准”,但国标检测主要针对成品,而非原料;品牌自诩“受害者”,然而供应链的选择与管理本就是品牌不容推卸的责任。
经此一事,苏丹红或将从化妆品原料中绝迹,但其他未知风险成分呢?
时至今日,“天然”已经不是消费者的必选项,“安全”才是。行业的竞争最终还是要回到产品本身——不是看谁的营销概念更吸引人,而是看谁的品质管控更让人放心。
这一趋势,必将推动检测体系的持续完善,尽管这个过程注定漫长。
撰文:小皮筋
编辑:何安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