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6日,日产在杭州办了入华40周年品牌之夜。
与很多“周年大赏”不同,这一晚并不靠怀旧撑场,而是把下一阶段的棋落在台面上:面向家用主赛道,东风日产推出N6(PHEV)全球首发,天籁(参数丨图片)换上鸿蒙座舱,同时确认引入Z NISMO;面向轻商与越野,郑州日产前几日刚揭牌日产LCV研发中心,并拿出面向全球市场的Frontier Pro。
这几步看似分散,其实同属一套打法——同一合资体系里,开始将产品定义权交给中国:乘用车用电驱化与智能化稳住规模,轻商与皮卡把研发前移到中国,把中国需求翻译成全球商品。
在中国来讨论日产,无非就是讨论东风有限的两个业务主体:东风日产和郑州日产。从日产40周年系列活动的观察来看,相比于东风日产稳基盘的转型之路,郑州日产的比重无疑在持续上升。
![]()
就在40周年纪念活动前几日,日产LCV研发中心在郑州日产挂牌。根据规划,未来日产的轻型商用车先在中国做好商品企划,再去做全球合规与量产导出,Frontier Pro就是第一张考卷。到这一步,所谓“在中国定义、向全球输出”不再是一句标语,而是一条能落在流程上的路径。
为了让这条“郑州线”的来龙去脉不被忽略,我把一段7分钟的视频放在这里,专讲它的起点与转折——1993年的创立、关键人物王军在审批与股权危机时的托举、以及后来并入更大体系后的沉浮。先看视频,再读后文,下面的判断会更清楚。
把镜头从杭州拉回三十年前,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看到,郑州日产从来都不是东风体系的延伸,而是日产在中国的第一个整车合资项目。它起步时背着资金、审批、治理的多重包袱,能站住多半靠王军当年的几次“托起来”——把手续补齐,把股权危机接住,把D22和随后帕拉丁带进来,让“尼桑皮卡”的口碑扎根中原。
今天研发中心落地,实际上就是阅尽千帆之后,日产再度重新想明白了在中国如何定位郑州日产的价值。
说完了郑州日产,我们再将目光聚集到乘用车侧的东风日产。
此次40周年庆祝仪式上,东风日产N6选择以插混作中国首发,不是回避纯电,而是先把零焦虑、长周期持有的家庭场景稳住;天籁接入鸿蒙座舱,则把“自研慢车”换成“生态快车”,先满足高频需求,再用OTA滚动进化。
![]()
这次发布把“好用”摆在“炫技”之前。N7已经用单月过万证明合资纯电并非天花板,N6把插混的全球首发放在中国,用更大的家庭用户基盘换可预期的规模与口碑;天籁的鸿蒙座舱不追求一次到顶,而是把“开机即会用”的体验作为起点,让常用常新成为可度量的指标。这里的关键词不是“黑科技”,而是兑现率:版本节拍能否按季落地,智能功能是否稳定、闭环是否顺畅,决定这条线究竟是短跑还是长跑。
两条业务主线合在一起,才是日产40年的“不过惑”。
它没有追求所有模块同时燃起来,而是承认阶段性的侧重:家用主战场用更快的节拍守住规模与口碑;轻商与越野用更深的定义权打造长期的全球竞争力。
为什么要同时发力两端?答案不在大屏上的灯光,而在市场现实。新能源的渗透与智能体验的分水岭已经改写了竞争门槛,谁能把“好用、可持续迭代”做成日常谁才有资格谈增长。
所以,不管曾经的框架如何波折,但在今天日产中国的大棋局当中,东风日产与郑州日产的关系不会再突兀——一个面向中国市场的广度,一个承担日产全球体系的深度,前者讲“多快好省”,后者讲“由中国定”,各自都有主力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详细规划。
![]()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会在40周年节点上同时出现N6、鸿蒙座舱、Z NISMO与Frontier Pro。既要重新讲清“技术日产”在新能源与智能时代的可感知价值,也要用郑州把中国方法论变成可复制的产品与平台。
真正需要被观察的是兑现,而不是口号。乘用车侧看交付与留存、看OTA的兑现率与故障率、看渠道激励和定价是否支撑健康的毛利;郑州侧看“研—试—认—产—出”这条链能否跑顺、看Frontier Pro能不能从单点突破变成平台能力、看出口路径是否按节奏打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