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吗,老王今年65岁了,每天清晨绕着小区健步走一圈。儿子常担心他年纪大了不宜剧烈运动,可每次体检结果却让医生直夸:‘心跳有力,血压也很稳,您这心脏还真不输年轻人呀!’这让老王不由得好奇,难道真的只是走路,就能让自己心脏如此健康?”
![]()
不少人都以为,想要保养好心脏,得上健身房、跑马拉松。但事实恰恰相反。根据2023年11月刊登在《欧洲心脏杂志》的一项权威研究,在众多运动方式中,真正对心脏最健康、排名第一的,其实是你每天都能做到的,中等强度运动。而且,这类运动远不只是快走,比你想象的还要简单实用。你以为只有大汗淋漓才叫锻炼?
想必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疑问:不同类型的运动,到底哪一种最利于心脏健康?最新的科学证据给出了清晰答案。
《欧洲心脏杂志》的一项大规模随访研究,跟踪了多种日常活动,包括跑步、快走、上下楼梯等。最终发现,中等强度运动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最显著。这个结论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指南”的进一步权威支持。
![]()
何为中等强度运动?用最简单的判断标准:如果你微微喘气,能和人正常说话但不能唱歌,基本就属于中等强度。而运动时心率一般维持在100-140次/分钟,或者最大心率(220-年龄)60%-85%。比如,健步走、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拳、网球双打等都属于此范畴。
别小看中等强度带来的变化。该研究显示,只要每天减少5分钟久坐,用同等时间的中等强度运动替代,就能显著带来心脏健康的提升。长期坚持的人,无论年龄段,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都能降低,心率、血压、血脂等多项指标改善明显。甚至快走和慢跑的这些简单动作,也能让中老年心脏比同龄人“更年轻”。
运动专家总结,连续数日坚持中等强度运动的人,在1-3个月内,身体可能出现以下三大变化:
![]()
一是心脏泵血能力增强。
研究数据表明,静息心率平均下降4%-7%,心输出量更大,供氧能力提升。
久坐者的心率多为每分钟70-75跳,而坚持快走人群往往能稳定在65-68跳/分,有利于心脏减负。
二是血压、血脂、血糖三项同步优化。
心血管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等强度运动可将高血压患病风险降低12.6%,比单靠药物干预提升更显著。血脂(LDL)和血糖均有下降趋势,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三是血管弹性增加,预防心梗/中风。
持续进行快走、上下楼梯等运动,能让血管壁保持柔韧,减少堵塞斑块的形成风险。医学上称之为“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普通人可读作“血管像水管不易结垢”。
![]()
值得强调的是,运动带来的正面效果不仅体现在数据,更有很多鲜活案例。比如一项针对60岁以上老人的调查发现,每周累计中等强度运动150分钟以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可比同龄久坐人群低21%。“尤其是第2个月以后变化最明显”,医生在随访中多次提到这个节点。
第一步,设定目标,但量力而行。
建议刚起步或平时活动较少者,每周3-5次,每次30-45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果感到力不从心,也可拆分为每次10-15分钟多次,每周累计达到150分钟即可。
第二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类型。
健步走是最安全且适宜各年龄段的首选,其次慢跑、骑普通自行车、太极拳等都非常棒。重点不是速度,而是“微微出汗、能说话但不能唱歌”,切忌勉强较劲。
![]()
第三步,结合生活场景灵活应用。
工作间隙可选择上楼梯而非乘电梯,或下班早一站地铁步行回家。即使天气不佳,也可在家中原地踏步、跳健身舞。
第四步,合理监测,循序渐进。
有条件可用心率手环/表辅助监测目标心率区间。运动过程中若感到胸闷、头晕及时停下,必要时前往医院咨询医生。
权威医学指南还列出9个日常心脏友好习惯:吃八分饱,远离高脂高糖暴饮暴食;优选粗粮、植物油、白肉、蔬菜坚果为主的东方膳食;保证睡眠充足,作息规律;戒烟禁酒,杜绝二手烟;保持规律排便,防便秘;保持心情愉快;控好腰围(男性<85cm,女性<80cm);40岁后定期体检;亲近自然,远离空气污染。
每一点都是帮你“固本培元”的日常招式,特别建议中老年朋友从现在开始培养起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