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七支队十一大队依托无人机快速锁定并妥善处置了一起未经许可擅自搭接公路平面交叉道口的违法行为。在“科技巡查+耐心普法”的双重作用下,当事人主动纠正了违法行为,案件得到高效解决,彰显了交通运输执法的精度与温度。
![]()
无人机发现当事人。
无人机“天眼”发力,精准锁定违法行为
10月26日下午,执法人员检查至G242甘钦线K3023+500(黎平往皮林方向左侧)处时,发现公路旁出现一处新增平面交叉道口且该道口所在位置位于弯道出口,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执法人员立即通过无人机对该区域进行巡查检查,凭借高清摄像头与灵活机动的优势,快速覆盖半径3公里的检查范围。几分钟后无人机画面传回挖掘机正在违法施工画面,执法人员快速锁定了当事人并迅速前往现场,及时叫停该违法施工行为。
![]()
执法人员对现场进行勘验。
普法教育入脑入心,柔性执法化解矛盾
经执法人员现场勘验,该道口系黎平县德凤街道居民吴某为方便运输木材私自搭建,并未办理相关许可手续。面对当事人“图方便、不懂规定”的辩解,执法人员拿出无人机拍摄的影像证据及《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宣传手册,结合典型案例进行耐心讲解,同时明确告知其法律后果。
通过执法人员的耐心讲解,吴某逐渐认识到问题严重性,坦言“以为悄悄建了没人发现,没想到无人机这么快就找到了,幸好没出事”,当场承认错误并表示愿意立即整改。
![]()
执法人员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
当事人主动整改,实现执法效果双赢
当天下午,吴某自行改正了违法行为,对道口进行恢复原状。同时承诺,保证今后涉及公路的施工行为必须办理许可手续,绝不再犯类似错误。考虑到当事人违法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且主动整改态度积极,执法人员依据相关规定,对其作出批评教育、免于罚款的处理决定。通过柔性执法引导当事人主动纠错,实现“查处一起、教育一片”的效果。
![]()
当事人正在改正违法行为。
此次案件的处置,是大队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执法效能的生动实践。下一步,大队将继续深化“无人机+地面检查”的立体化执法模式,针对涉路施工、超限运输等重点违法行为开展精准监管,同时持续优化普法方式,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理念贯穿执法全过程,全力维护公路安全畅通。(文/图 曾祥斌、谢翔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