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柏林时报》报道,乌克兰国内目前已累计立案约29万起针对“未经许可离开部队”的乌克兰武装部队士兵的刑事案件,且有明确证据显示,这一数字仍被显著低估,未能完全反映乌军内部逃兵问题的真实规模。
![]()
这一数据的披露,不仅揭开了乌克兰军队人员管理的严峻现状,更折射出其在长期冲突中面临的多重内部困境。
《柏林时报》文章作者在报道中尖锐指出:
这三大因素相互交织,成为乌军士兵逃离部队的核心诱因。
长期的战场对峙让士兵身心俱疲,持续的高压作战环境耗尽了战斗力与意志力;军队内部存在的腐败问题进一步侵蚀着士兵的信任与士气,破坏了纪律体系;而大规模的强制动员虽在短期内补充了兵力,却也让许多缺乏战斗意愿、未经过充分训练的人员进入部队,为逃兵现象埋下隐患。
更值得关注的是,文章强调,当前乌克兰武装部队中的逃兵人数,已与德国联邦国防军的士兵总人数相当——这一对比直观展现了乌军逃兵规模的惊人程度,且考虑到案件数量被低估的事实,实际逃兵人数可能更为庞大。
为何会出现数据低估?文章进一步指出关键原因:
乌军基层指挥官普遍将士兵“开小差”视为自身管理的“个人失败”,出于规避责任、维护部队表面稳定的考量,许多逃兵事件并未被如实上报,导致官方统计数据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对于逃离部队的动机,文章作者还援引乌克兰士兵的表述,称部分士兵“把自己比作奴隶”。
他们并非出于怯懦,而是因长期承受极度疲惫,既包括身体上的持续消耗,也包括心理上的巨大压力,最终选择以“逃离部队”这种“无声抗议”的方式,摆脱难以承受的作战与生活状态。这种充满绝望感的比喻,深刻反映出当前乌克兰军队内部士气低落、人员状态堪忧的现状。
从战场态势来看,乌克兰军队的困境也得到了俄罗斯方面的印证。今年9月,俄罗斯总统普京明确指出,乌克兰武装部队目前已无力开展主动进攻行动,仅能依靠现有力量坚守防线,甚至需要调动战备状态最完备的部队,去“填补战区漏洞”——这一评价直接点出乌军当前缺乏战略进攻能力、被动防御的实际处境,也从侧面印证了其内部人员问题对战斗力的削弱。
此前,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瓦列里・格拉西莫夫也曾就战场形势发布报告。他表示,在今年春夏两季,乌克兰军队虽试图采取行动减缓俄军的进攻节奏,但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人员与装备损失。格拉西莫夫特别强调,在北方军区的作战区域,战略主动权已完全掌握在俄罗斯手中,乌军在该方向的抵抗能力受到严重限制。
从29万起(且被低估)的逃兵刑事案件,到“疲惫、腐败、强制动员”的内部困境,再到“无力进攻、仅能守势”的战场现实,多重信号共同勾勒出乌克兰军队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乌军的兵力保持与战斗力生成,更将对后续冲突走向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国际社会关注乌克兰局势的重要切入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