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河南驻马店的霍大哥,这四年来一直饱受“看不准”的困扰。自从四年前因患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在北京接受开颅手术后,他的左眼就出现了严重的内斜视,看手机必须调整到一个极其刁钻的固定角度才能勉强看清,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近日,他在河南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成功接受了斜视矫正手术,困扰他多年的视野终于被“扶正”,重拾清晰“视界”。
01一场大病后,他的世界“歪”了
4年前,霍大哥被确诊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这是一种位于神经中枢“生命禁区”的疾病。在北京成功接受开颅手术后,他慢慢恢复,但手术仍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后遗症:右侧躯体活动稍有障碍,左侧面瘫,而最让他烦恼的是左眼向内偏斜,并且在术后几年里逐渐加重。
“看东西太受罪了,手机拿远不行,拿近也不行,就得歪着头,找到一个特定的角度,那一刻才能看清楚。”霍大哥描述道,这种独特的“对焦”方式,让他吃尽了苦头。其实在4年前做完开颅手术时,他就想矫正斜视,但因身体需要恢复,短期内不适合二次手术,计划被迫搁置。
02慕名求医,精准诊断锁定病因
病情稳定后,霍大哥下定决心解决这个“心头大患”。他通过网络多方了解,慕名找到了河南斜视治疗领域的权威专家——河南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熊凤枝主任。
![]()
接诊后,熊凤枝主任为霍大哥进行了详细检查,诊断其为“麻痹性内斜视”。熊主任解释道:“我们的眼球能灵活转动,靠的是六条眼外肌的精密配合。患者当初的脑干血管瘤影响到了控制眼球运动及面部表情的神经,导致他左侧面瘫,并且左眼负责眼球向外转动的外直肌完全麻痹。失去了外直肌的拉力,内直肌的力量失去对抗,就像失去平衡的跷跷板,导致眼球被向内‘拉歪’,并且无法自主向外转动。”
03创新术式,巧施肌肉连扎新法
对于这类因神经麻痹导致的复杂性斜视,常规的矫正手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熊主任介绍,传统手术虽能暂时调整眼位,但由于外直肌本身没有收缩力量,术后眼球依然无法运动,且内斜视容易复发。
![]()
为了给霍大哥带来最佳的治疗效果,熊凤枝主任团队为他量身定制了更为先进的“Jensen直肌连扎术”。
“这个手术可以理解为‘借力打力’,”熊主任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道,“我们将麻痹的外直肌以及功能正常的上、下直肌分别纵向劈开,然后将上直肌的一部分‘借’给外直肌的上半部分,下直肌的一部分‘借’给外直肌的下半部分,通过缝合将它们连接起来。这样,当上下直肌运动时,就能协同带动麻痹的外直肌,共同对抗内直肌的力量。”
![]()
该手术不仅能够有效矫正眼位,不易复发,更能让眼球恢复部分运动功能,极大提升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和视觉体验。
04镜下精工,仁心巧手扶正眼位
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熊凤枝主任在显微镜下为霍大哥成功实施了手术。手术过程微创、安全、顺利。
![]()
术后次日,当霍大哥拆开纱布,自己多年的斜视得到了显著改善,眼位恢复了正常。后续随着恢复适应,霍大哥看东西费力“对焦”的情况将得到巨大改善。
![]()
▲手术前
![]()
▲手术第二天
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解决了霍大哥的实际困难,更展现了河南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在复杂斜视,尤其是神经系统疾病继发斜视诊疗方面的深厚技术底蕴与权威地位。
熊凤枝主任借此病例提醒广大市民,斜视并非儿童的“专利”,成年人因外伤、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导致的神经系统损伤,也可能突然出现斜视。一旦发现眼位异常、看东西重影、头晕等症状,应尽早就医,明确病因,由专业医生评估后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最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