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的雪夜里,一个名字在战地电报中频频出现。
他不是将军,不是参谋,而是一位中国志愿军的连长。
他带领着一个连,葬送了敌军3个精锐师,被称为“最狠连长”。
战争结束回国后,他晋升师长,他到底是谁?又是如何带1个连葬送敌军3个师的?
![]()
少年从军
这位志愿军连长,名叫毛张苗,出生在浙江奉化溪口镇。
毛家是裁缝世家,手艺一代传一代,到了毛张苗父亲这一辈,已在石门村打出小小的名声。
毛张苗是家中长子,从小被寄予厚望,父亲盼着他接手家业,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
为了让他识文断字、学点账本算术,家里咬牙供他念了整整五年小学。
![]()
可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的铁蹄很快碾过浙江大地。
镇上的粮价一日三涨,村口的青壮年一个接一个地被征召、被抓走,甚至有人一去不回。
眼见着家中衣食日紧,毛张苗的心思也悄然起了变化。
他不像弟弟妹妹那般只盯着饭碗,更不甘心一辈子窝在裁缝铺里过小日子。
1943年的春天,18岁的毛张苗穿上自家缝制的粗布军装,悄悄从后门走了出去。
![]()
他一路打听,绕过国民党的抓丁队,辗转找到浙东游击大队的驻地。
那时,这支队伍还叫“抗日义勇军”,后来才并入新四军,正式编制为“浙东纵队”。
刚进部队,毛张苗什么也不懂,但他不声不响地扫地、烧水、搬粮、扛枪,最早一批摸上了真枪实弹。
一次夜袭任务,班长中弹倒地,部队陷入混乱。
毛张苗咬紧牙关,挺身而出,指挥战友绕小路包抄敌后,一举歼灭了敌方据点。
![]()
任务完成时,他满脸是血,胳膊上还嵌着一块弹片。
那次战斗后,他被破格提拔为副班长,不久,战功再加,升为正班长。
新四军的队伍里不缺猛将,缺的是既敢冲锋又会动脑的人,毛张苗恰好两者兼备。
他不打无准备之仗,每一次战斗前都悄悄画地图、分析地形,常常能精准预判敌人动向。
他也极爱学习,任务一结束,就抱着《战术训练手册》苦读,甚至常常翻阅缴获的日军资料。
![]()
一年之后,他终于入党,那年他才19岁。
从抗战到解放战争,毛张苗的身影始终活跃在最前线。
他跟着浙东纵队从山间打到平原,从海边打到长江边。
战争锻造了他的性格,也磨炼出他一身过硬的本领。
![]()
钢铁连魂
抗美援朝爆发后,毛张苗随部队进入朝鲜作战。
1950年11月,长津湖的战场上,此时的毛张苗已经是志愿军第9兵团20军60师178团5连的连长。
他站在1355.7高地的山头上,眯眼看着南边山谷那道蜿蜒曲折的雪路,那是敌人从下碣隅里撤往南部的生命通道。
他的任务,就是守住这条通道,不管敌人有多少,不管天气多恶劣,不管兄弟连是否还有增援。
![]()
很快,战火烧到了高地。
清晨五点,美军的轰炸机咆哮着穿过低空,炸弹一枚接一枚地落在山头。
随后,美军的坦克和步兵发起冲锋,他们有夜视仪、有战场雷达、还有源源不断的后勤支持。
而5连,只有几门老旧的迫击炮和一腔死守到底的信念。
阵地一度岌岌可危,邻近的4连遭受重创,在撤退途中惊恐失措,阵型被打散。
![]()
撤退途中,部分战士向高地方向聚拢。
毛张苗在战壕里一眼认出那是4连的残部,他当即决定整合4连残部,重新编组防线。
他将1355.7高地划为三段,派最稳重的班长带队坚守中轴。
他自己则在东侧的山口组织火力点,封锁敌军可能绕行的通道。
他用极快的速度构建起一个新型火力网,将5连的轻重机枪巧妙分布在洞口与雪坑中,形成“交叉火力”。
![]()
美军没想到会遭遇如此强硬的抵抗,几次冲锋都被压制,甚至连指挥车都被迫后撤。
对方一度改为远程火力轰炸,试图通过火力碾压解决问题。
毛张苗带着战士们咬牙坚持,几个冲锋班轮流上阵。
每个阵地一旦炸毁,立刻就地构建新的工事。
最艰难的一次,是夜战来袭时,弹药几近告罄。
![]()
毛张苗带头,带着六人小组趁夜突袭敌方前沿,硬生生从战壕里缴回一批弹药,还顺手端掉了一个观察哨。
整整七昼夜,1355.7高地没有丢失一寸阵地。
战斗结束时,美军陆战1师唯一的退路已被彻底切断。
而5连,只剩不到三分之一的人还能站着。
这场战斗,令长津湖战役东线形势彻底改写。
![]()
逆袭奇兵
1951年5月的朝鲜,志愿军第20军60师178团接到了一道紧急军令。
他们需要以最快速度穿插南岭五马峙,切断敌军南韩第三军团的退路,为主力部队合围扫清最后的障碍。
五马峙,是朝鲜地图上不起眼的一个小隘口,孤零零地横在邵阳江东岸60公里外的山谷里。
可就在这一小片狭窄地带上,却是南韩伪军依仗的命脉通道。
![]()
敌军所有的后勤补给线、增援路线、撤退通路,全系于此。
拿下五马峙,就等于将敌军拦腰斩断,胜负立判。
本应担任穿插尖刀任务的是4连和6连,5连只是预备队。
当夜,毛张苗还在检查5连战士的干粮和弹药。
虽说是预备队,他却依然提前画好了路线图。
![]()
他用半张旧地图和几张美军遗留的航拍照片,手绘出从渡江到五马峙的每一处可能埋伏、每一块高地。
他召集全连排长、班长连夜推演战术,一遍又一遍嘱咐:
“不恋战,不掉队,不贪战利品。到了五马峙,才是我们的主场。”
没想到,他的这番“多此一举”,竟成了翻盘的关键。
4连在黑夜中因方向失误,误入敌军设伏区,队伍混乱。
![]()
6连原地顶上,刚展开攻势,追敌心切,一头扎进山林迷了路。
两个尖刀连接连出错,整个穿插计划陷入瘫痪。
团指挥所一度气氛凝固,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离原定夺点时间只剩五小时,而预定路线还有30公里未行。
营长急得直跺脚:“打不下来,任务失败,整个战局都得变天!”
这时,一位参谋小声提了句:“还有5连……”
![]()
所有人目光齐刷刷投向毛张苗,他没有多言,起身扣紧衣领,只说了一句:“我们可以。”
就这样,预备队临危受命,成了真正的尖刀。
5连随即打起背包,冒着大雨出发,三夜奔袭,连走带爬,一路冲破13道敌军防线。
夜行途中,前方几次出现敌军小股警戒兵力,毛张苗坚决下令不恋战、不追击,火力压制后迅速绕行。
敌人的目光只盯着主攻连,他这一支“影子队伍”必须保持隐蔽与速度。
![]()
就这样,5连硬是靠着步枪和双脚,把本该三天完成的路,压缩成不到两天半,凌晨7点前,抵达五马峙。
毛张苗没有休整,没有等待,命令连队迅速展开攻击。
南韩第三军团的“白虎团”士兵,刚刚从睡梦中惊醒,便被一阵急促枪声撕裂了宁静。
5连没有等兄弟部队汇合,而是直接发起强攻,占领制高点,斩断通信线,击溃敌军值守部队,直接插入敌纵深腹地。
战斗进行到中午,南韩军团指挥官刘载兴得知五马峙失守,惊恐万状,仓皇带残兵败将向南逃窜。
![]()
“白虎团”不甘心失败,调集全部残余兵力反扑高地。
他们以连为单位轮番冲锋,火力密集,甚至派出坦克强行推进。
毛张苗提前命令战士在制高点设下反坦克地雷,布设伏击点。
在敌人靠近前,将火力分散布局成扇形交叉网,一次次将敌人压制回山脚。
反复激战数小时,敌军渐失斗志,进攻力道越来越弱。
![]()
而当志愿军主力部队自北线合围推进时,整个南韩第三军团顿时陷入绝境,两个师在短短数小时内被全歼。
据敌方记载:这次战斗出动2.3万兵力,回国仅2001人。
这一战,5连不仅完成了原本两个连的任务,更提前打响总攻第一枪,为志愿军后续部队提供最关键的支撑点。
战后中央点名表彰毛张苗,他被授予一等功,5连荣膺“尖刀连”称号。
![]()
红旗插顶峰
抗美援朝结束,毛张苗随部队回国后不久,就升任团长。
解放一江山岛战役中,他带领部队正面迎战敌人,抢占高地。
但敌人的暗堡火力早已部署完备,密集的机枪从各个角度扫射而来。
不少刚上岸的士兵还未起身便倒在沙滩上,鲜血染红了海水。
![]()
毛张苗临危不乱,迅速分析地形,意识到正面强攻已难奏效,必须灵活穿插、化整为零。
他立即下令部队以“麻雀战”方式展开:十人一组、五人一队,依托地形快速穿插,逐个瓦解暗堡火力。
他亲自带一组战士绕小路突袭,途中,一颗子弹擦过他头盔,震得耳膜发胀,可他却只是低头继续前进。
当第一组突击小队用火焰喷射器烧毁了敌人的左翼火力点时,整条山路终于出现了一道缝隙。
终于,在战斗打响的第10个小时,五星红旗终于在203高地的山顶缓缓升起。
![]()
山下欢呼如雷,兄弟连的攻势也在这一刻全面推进。
一江山岛全线崩溃,敌军放下武器,投降者络绎不绝。
这场战役后没多久,毛张苗升任副师长,后来又晋升为师长。
从长津湖到五马峙,从冻土高地到东海之巅,毛张苗用一场又一场硬仗,书写出中国军人最真实的血性与担当。
![]()
他用行动告诉后人:真正的英雄,不靠口号,也不靠传说,而是一次次挺身而出的背影,一颗永远不退的赤胆忠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