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位列新中国大将之首的粟裕带着遗憾离世,由于58年牵扯到的往事太复杂,他至死都没能摘下帽子,这让他耿耿于怀,曾对一位老干部说:你一定能为我主持公道。
被粟裕寄予厚望的人是谁?最后结果又是如何呢?这一切,还要从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说起。
![]()
这一年的反“教条主义”运动,开国元帅刘伯承、开国大将粟裕、开国上将萧克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刘帅政治嗅觉敏锐,一发现风向就立马揽下责任、做足姿态,遂很快过关。萧克的事情持续时间最长,不过他的问题反复也就那几个,他一直不愿承认才让事情拖得久。
倒是粟裕,他本人愿意检讨,但每次会议说的新问题比他准备的内容要严厉得多,相当于每次都来个突然袭击。因此他的事越往后越严重,最终还是教员帮忙表了个态,才停止这一系列批评。
由于批粟的高级干部以彭、陈、聂三位元帅为首,他们都位高权重震慑力十足,一些人即便同情粟裕,也不敢帮忙说话,只能在心里为粟裕鸣不平。
到后来情况发生变化,人事调动起起伏伏,那些觉得对粟裕不公的人走上领导岗位就开始想着为粟裕平反,比如叶帅、张震等与粟裕交好的人,另外还有一个看起来与粟裕交集不深的杨尚昆。
![]()
杨尚昆战争年代跟粟裕几乎没有直接来往,不过他长期在中央军委工作,对粟裕的战绩和能力看在眼里,因而产生欣赏之情。
建国初期,粟裕曾去往苏联治病,1951年9月才回国。当时组织准备让他去总参工作,但一开始粟裕是拒绝的。
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兼军委秘书长的杨尚昆便奉命出面,在他的劝说下,粟裕答应到总参谋部履职,成为总参第二副总长。
正是在总参,粟裕因检讨事件与聂帅产生矛盾、因三次“越权”行为让彭老总愤怒,这才有了1958年的挨批。
所以杨尚昆心里对粟裕有几分歉意,认为源头是自己一番劝说,否则粟裕不一定到总参,也就不会有后面的一系列事。带着这样的想法,杨尚昆后来确实帮了粟裕很多。
![]()
运动时期,杨尚昆也遭遇了波折,到1982年出任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后,才开始推动为粟裕平反的相关事宜。
他与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总政治部主任余秋里讨论了1958年的往事,最后做出决定:历史问题即宜粗不宜细,发个文件,将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文件全部收回、销毁。
粟裕自1979年开始就在不断奔走,奈何一直无法推动,眼下有了这个开始,他特别高兴,连连向杨尚昆致谢。
可惜的是,事情在后续阶段仍然被卡住。1983年粟裕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心里仍在牵挂自己恢复清誉之事,妻子楚青看着心疼,就再度找到杨尚昆请求相助。
杨尚昆叹了口气回答:当年的问题看似不严重,但牵扯到的人太多。不用再问总政那边了,那边不会办的。那句“牵扯到的人太多”道出难处,楚青听了出来,只能选择离去。
![]()
1984年2月5日,一代战神粟裕病逝,原先几位大人物帮忙都被卡住,唯有杨尚昆让事情出现变化,所以在他去世前曾对杨尚昆说:你一定能为我主持公道。
这句话,让杨尚昆万分心痛,2月6日致电遗孀楚青慰问时就表示:粟裕心里有个疙瘩,我没给他办好,心里很惭愧。准备在悼词中解决,从正面讲,把一些话给推翻。
可惜,即便杨尚昆出了很大力气、对粟裕的战争往事给出极高评价,但公开的悼词中对1958年反“教条主义”的事还是没提。
很快杨尚昆还收到一个消息,开国大将萧劲光为粟裕撰写了回忆文章,但因其中说及了“粟裕遭到错误批判、不公平对待”这些内容,导致迟迟不能发表,最终删改了才能问世。杨尚昆闻之,长叹一声。
![]()
1986年,一本关于粟裕的书籍《一代名将》准备出版,里面收集了很多战友、同志对粟裕的描写,其中有篇就是萧劲光的回忆文章。
因为该书由耀邦同志题写书名,影响力必然会很大,楚青就再次求助杨尚昆,希望能将萧劲光悼念粟裕的文章以原文发出。
如果杨尚昆要推脱,完全可以先答应,然后说“要找有关专家或单位研究,还需找萧劲光验证”之类的话。一找二找,时间就过去了。
好在杨尚昆很有担当,他直接跟相关工作人员说:萧劲光同志文章上的那一段,我看可以加上,他本人讲的,总不是假话嘛。
因为有他拍板,我们得以看到萧劲光最初的心声,也才能从中得知,教员在1958年保护粟裕的态度。
![]()
1987年,军事科学院奉命编录《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篇》,杨尚昆在9月11日主持的中央军委常务会议上特别商讨关于粟裕的评价。
军委常委多次研究后,终于同意在书中《粟裕》的条目下加了一句:1958年在所谓反“教条主义”中受到错误批评。
看句似简单的话,其实也有很大阻力,杨尚昆在确定能增加后让人转告楚青:此事我费了很大劲,只能办成这样了。楚青对他非常感激,但又无比酸楚,不知何时才能让丈夫摘去“帽子”。
比较遗憾的是,1992年杨尚昆响应中央号召,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没能在任上为粟裕完成心愿。不过好在此事犹如接力棒,许多下一代同志继续在努力着。
![]()
1993年,即将到来粟裕逝世十周年之日,曾在粟裕麾下战斗过的金治、谭肇之、秦叔瑾、黄亦凡、黄野松五位离休老干部联名写了《建议召开粟裕同志逝世十周年纪念会或座谈会的报告》,希望总政阅后转呈军委。
在报告送上去前,五位老干部请南京军区政委傅奎清把关修改,傅很感动,也单独写了一封信递交给总政,上面有这样一段:
“金冶、谭肇之等同志长期在粟裕同志领导下工作,他们对粟裕同志生平了解较深,怀有深厚的感情。
他们建议报告的中心是恳请军委撤销一九五八年军委扩大会议中对粟裕同志不公正的批判。那次军委扩大会议我也参加了。金、谭等同志报告中所例举的事实是实际的。
为恢复粟裕同志应有的声誉,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精神,因此,我也赞成金冶、谭肇之等同志的建议请求。”
![]()
这是几十年来首次公开、正式的报告,造成的影响极大。
总政、军委都展开研究,1994年,粟裕的另一位老部下、已是军委副主席的张震与刘华清联名发表文章《追忆粟裕同志》,表示“1958年对粟裕的批判是错误的,是历史的一个失误。”算为粟裕平反。
这么多人,这么多年,真是太不容易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