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的表述,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城市更新模式逐步从政府主导转向居民自治与市场参与协同,原拆原建成为老旧住房改造的重要路径。
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杭州、上海、广州等多地已陆续推出创新实践。而在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北京,首个“原拆原建+平房上楼”改造项目马家堡路68号院2号楼,经过近两年的建设、摇号、选房等工作后,也预计于今年10月底回迁。
“原拆原建”陆续落地,给房地产带来哪些经验与启示?是否会成为城市更新模式的主流?抑或成为未来房地产发展的新方向?本期《问渠人物》专访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京津冀房地产研究院院长、北京市房地产法学会副会长赵秀池教授,就上述问题进行分析解读。
![]()
凤凰网:“原拆原建”模式可以理解为新一轮棚改、旧改吗?
赵秀池:首先,出资方有区别,棚改和旧改都是由政府主导,而原拆原件则是居民出资为主,政府补贴市场参与为辅。
此外,形式也有区别,棚改拆迁重建,统一安置,往往通过增加容积率、出让土地实现资金平衡;旧改不改变主体建筑结构,侧重“打补丁”“补短板”,改善基本居住功能。
原拆原建则是在原有小区土地上重建,以原地址、原住户、原地块、原面积为特点。
正是由于出资方式的差异,虽当前政策导向支持原拆原建,未来会渐进性推广,但由于不能扩容、缺乏资金来源等,推广难度较大。
凤凰网:在城镇化增速放缓、土地财政依赖度下降的背景下,原拆原建能否有效激活存量住房市场?
赵秀池:原拆原建可以通过提升老旧住房的品质和价值,有效激活存量住房市场。推动房地产业“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激活”,通过适老适幼化等增值服务实现项目的可持续运营。
原拆原建以居民为主导,采取居民自筹资金方式,会减少地方财政的支出,减少地方财政压力。将促进房地产行业从增量开发向存量改造的转变。原拆原建也会带动教材、建筑、家居、装修、装饰、物业管理等上下游产业链的需求,推动相关行业发展。
凤凰网:长期前景来看,结合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率下降等趋势,原拆原建会成为老旧住宅更新的主流吗?
赵秀池:结合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率增速下降等趋势,原拆原建将是房地产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尤其在老城和人口净流出城市,会成为一个城市更新的核心方向。
由于存在资金筹措困难、不能扩容实现资金平衡等,难以完全替代传统开发模式,但作为传统开发模式的补充,未来潜力还是很大的。
凤凰网:您怎么看2026年的房地产趋势?
赵秀池:房地产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房地产市场和形势也会伴随宏观经济波动而波动。2026年有望在一系列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利好的调控政策叠加下,市场信心会不断恢复,刚需、改善性等多元化住房需求将得以释放,伴随着宏观经济的好转,房地产市场有望出现止跌回稳的迹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