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军事节目曝光的那组歼-11B的CG画面却让我们眼前一亮:它的机翼下方赫然就挂着两个粗壮的圆柱形的吊舱,让人不由得想起了几年前刚刚出现在世上的歼-10的“大腿”。同为第四代的歼-11B,能否超越了前辈的“大腿”呢?
![]()
这就需要我们拭目以待了。
不经深入的解剖之外,初看上去就像一台电子战的设备或一块副油箱的那样,却实际上就是中国首次对外公开的机载激光武器系统。显然,其两者体积均堪比歼-10的800升的副油箱,都专门安装在机翼内侧的重型挂架上,就其形制、布局都明显是为应对高能耗的武器的重量与供电的需求而设的。
但这款以激光为主的“机炮”并非传统的机炮的替代品,其设计的初衷更是深深的体现了对自卫的防御。伴随现代空战的不断升级,已经从以往的“炮炮”互射的时代彻底的走向了以“炮”对“导”甚至更高的“光”为主的对抗,而敌机的雷达制导的导弹的百公里的外发射也将拦截来袽的导弹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了。
以其对5公里外的目标的瞬时锁定和对其导引头的瞬间熔毁的杀伤概率高达90%的超高的杀伤效能就足以令它成为了近几年来陆续问世的各种新型的导弹中杀伤效能最高的“王者”,其“发现即摧毁”的战机效能,就连传统的防空导弹也难以相比.。
![]()
采用其对成本的“革命性”的降低手段,激光武器的真正的最大优势就体现了出来。但用价值百万的高超的导弹去拦截一两百块的廉价的无人机,真的是“以小杀大”、“大炮打蚊子”啊。
而其一枚的激光炮的单次发射的成本都只有大约一美元的级别,只要我们那架飞机的电力就足够了就能持续的作战了。但当面临一群无人机的蜂群式的攻击或是饱和的导弹的打击时,激光武器就能以其独有的“无限的弹药”为依托,彻底地将“弹药有限”的战场的经济学彻底打破。
歼-11B能搭载激光武器,得益于中国突破的“能量综合机电系统”。激光发射需瞬间爆发巨大电能,还会产生高热。
![]()
科研人员在战机上加入储能与储热装置,峰值供电时智能调配能源,既满足激光射击需求,又减轻发动机负担,吊舱自身也集成散热模块,避免高温损毁设备。
歼-20作为隐身战机,取消航炮的设计曾引发争议,若导弹耗尽后陷入近战,仅靠两枚格斗导弹是否够用?如今激光吊舱的出现提供了新思路,尽管歼-20目前以隐身任务为主,外挂武器会破坏隐身外形,但未来或可针对任务灵活选配,激光吊舱体积与导弹相当,对气动影响较小,必要时挂载能极大增强近防能力。
激光武器也有软肋,大气中的水汽、云雾会吸收激光能量,导致射程锐减。沿海湿度70%时,300千瓦激光的有效射程可能从100公里骤降至20公里。中国采用“双波段自适应校正系统”动态调整光束,降低能量损耗。此外,激光能否击穿旋转镜面或特殊涂层的防护,仍是攻防博弈的焦点。
![]()
从陆地“寂静猎手”到海上LY-1舰载激光炮,中国激光防御体系已覆盖海陆空三域。歼-11B的激光吊舱虽是试验性装备,却标志着机载激光武器迈向实战化。未来六代机若集成更强大的能源系统,激光或从防御工具升级为主战武器,甚至直接摧毁敌机传感器。
空战规则正在被光速改写。当导弹呼啸而来,一束光可能成为战机最可靠的“护身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