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院校实力强劲名字却“低调”。
提到南京的高校,不少人会因为“信息工程”四个字,误以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只是一所普通工科校——可很少有人知道,这所带着“气象基因”的高校,不仅是货真价实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还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成员,妥妥的“实力却低调”的代表。
很多双一流院校都有类似的“烦恼”,名字里没有“985”、“211”的标签,也没有“综合大学”的宽泛名头,常被低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就是其中典型。可只要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它的“双一流”身份,全靠硬实力撑起。
![]()
这所学校的“履历”其实相当亮眼。该校的前身是1960年创办的南京气象学院,作为新中国第一所气象本科院校,早年就隶属原中央(军委)气象局,1978年更是入选首批88所全国重点大学——要知道,首批全国重点大学的含金量,放在当年可是“国家队”级别的。
2004年更名后,虽然名字里多了“信息工程”,但“气象人才摇篮”的底色从没变,后来还成了江苏省与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等多方共建的高校。如今在该校2400余名专任教师中,既有中科院院士、海外院士28位,还有国家级人才超百人,这样的规模和师资配置,早已超出“普通高校”的范畴。
![]()
能稳稳站在“双一流”行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学科实力从不是“凑数”的。该校的王牌“大气科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气象学更是国家重点学科,在气象领域的地位相当于“行业标杆”——国内不少气象局的业务骨干、科研精英,都出自这里。
更让人意外的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学科优势远不止气象: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10个学科,都跻身ESI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工程学4个学科,还冲进了ESI全球前1‰,这样的学科高度,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很能打。在南信大,不管是想深耕气象,还是学信息、环境、数学,都能找到合适的方向,都能受到优质的教育。
![]()
如果说学科是“根基”,那科研就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双一流”身份的“硬核支撑”。该校牵头建设了“气候系统预测与变化应对全国重点实验室”,参与共建了近空间环境特性及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还拥有包括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利部水文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等在内的6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可见南信大科研资源的密度相当高,称得上气象领域的国家级科研重。
![]()
而且,“十四五”以来,该校还承担了53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连“气候系统预测研究中心”这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都能拿下——这类项目是国家层面的标志性科研任务,全国能承担的高校寥寥无几。
对于学子而言,这些优质科研资源意味着:学生可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在院士、长江学者等名师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使用先进的实验室设备,进入科研团队,提前接触学科前沿,这种“科研浸润式”培养模式,不仅提升了学术能力,更让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进入行业,都能凭借扎实的科研经历脱颖而出。
![]()
其实对想选高校的人来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这种“被名字耽误”的双一流,反而更具性价比,不管是想走科研路,还是进行业企业,这里的学科、科研、资源都能提供支撑。
与其被名字误导,不如看看它的“真实力”,这所低调的实力派,早该被更多人看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