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见过不少人说,四大天王对比,张学友和刘德华的金曲奖数量遥遥领先,黎明和郭富城的金曲奖数量要少很多。
他们就进一步认为,刘张“碾压”郭黎。
笔者统计了一下,十大中文方面,张学友22.5首、刘德华21.5首、黎明和郭富城都是10首,十大劲歌这边,张学友17首、刘德华21首、郭富城10首、黎明9首。
从数据上来说,这当然无可辩驳。
但这是怎么来的?
![]()
首先是出道和踏足乐坛颁奖礼的时间不一。
虽然刘德华和张学友同在1985年乐坛出道,但张学友首发专辑,就以歌曲《情已逝》,“双提”十大中文和十大劲歌金曲奖。
截止2000年,除了1988年和1999年,张学友每一年都在榜。
前一次是唱片滞销和酗酒事件的低谷期,1999年则因前一年度十大中文金曲全年最高销量冠军奖被质疑,加之宝丽金面临被收购。
十年之隔,两次缺席。
![]()
直到1990年,刘德华才第一次进入乐坛颁奖礼的视野。
他凭着歌曲《再会了》和《可不可以》,分别入选十大劲歌和十大中文金曲。
另一个问题来了。
为何刘德华比张学友晚了五年才开始拿奖,但两个颁奖礼加起来,他的总金曲奖数量甚至可以实现反超?
很简单。
一方面,不否认他有不少好歌,但也要看到,他进入颁奖礼的时机,刚好卡在巨星缺位的“真空期”,故携影坛之威和偶像身份,就受到超级力捧,又相对其他三位天王,他在新世纪后,停留在香港乐坛颁奖礼上的时间,也要多出许多年。
这是不“掐头去尾”的视角。
![]()
说到黎明和郭富城就更简单了。
黎明1991年开始拿奖,1999年颁奖礼前夕宣布退出,总共拿奖年限总计八年,郭富城1992年开始拿奖,2002年不再出席,共计参与竞争十年。
所以严格来说,四人真正同台竞逐的时间,只有1992年至1998年这七年。
当然,即便单论这七年,刘德华和张学友的金曲奖数量仍然更多。
因为在1992年和1993年,张刘都是起码两首金曲起步,甚至能达到一年三首,可以比肩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谭咏麟。
黎明则除了1992年有过一次两首歌入围金曲的特例之外,其余时间和郭富城一样,一首歌打天下。
但当真作品差异很大?
其实难讲。
![]()
说到底。
这与笔者一直秉持的一个观点一样,奖项这个东西,其实必须要与作品和专业能力结合起来分析,否则并无十足的说服力。
也并不见得,多就是好。
跨界来看看。
比如金像奖影帝奖杯,梁朝伟六座、梁家辉和刘青云四座、周润发和刘德华三座,洪金宝、郑则仕和张家辉两座,而张国荣、周星驰、郭富城和任达华都只得一座,包括吴镇宇在内的许多演员,甚至连摸都没能摸一下。
但能以影帝奖杯数量来定义演技高低吗?
张国荣的《倩女幽魂》和《东邪西毒》甚至《春光乍泄》,周星驰的《功夫》,郭富城的《父子》、《浮城大亨》、《无双》和《临时劫案》,任达华的《PTU》和《文雀》,吴镇宇的《无间道2》和《浊水漂流》,那些与他们对打的演员,当真稳操胜券?
不太好苟同。
![]()
话到最后。
作品将成为定义一切的标准和参照。
而不在数量,或者浮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