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曾经我天真地以为,将来有出息的孩子,要么出身好,要么运气好。
等频频接触教育圈后才明白:能把娃养出息的,各种情况都有。
有的家庭条件一般,孩子却很争气;有的父母是高知,孩子却是学渣;
还有的家境富裕,你以为孩子会被宠坏,但孩子却能吃苦有主见。
那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养出阳光、开朗、有担当的小孩呢?
经过多年采访调研,我发现:
但凡家里出现这5大信号,孩子将来大有出息。
![]()
一家人不内耗,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育儿博主@大涛,去朋友家做客。
正巧碰上朋友因为孩子练琴的事发火。
朋友大声吼道:“再贪玩,就棍棒伺候!”孩子奶奶闻声赶来,对朋友一顿数落。
眼见一家人要起争执,大涛赶忙“拉架”:“都消消气,我们来个小游戏。”
游戏的名字叫“我做错了什么”。
他先让朋友说,朋友想了一会:“我对孩子的期待太高了,哎,也是为了面子。”
孩子奶奶接着说:“我也不对,不能总干涉他们管孩子。”
最后轮到小孩,小孩支支吾吾地说:“我不该边玩边练琴。”
这样一分析,一家人瞬间熄了火,平心静气地约定好:
爸爸放低要求,把练琴时间缩短;孩子定好计划,按计划进行。
事后,朋友对大涛说,过去这种事多了,每次吵完架都内耗得不行。
一会后悔、一会郁闷、一会嫌社会太卷,一会又满心不甘……
最令人懊恼的,是吵一次架,需要很长时间来平复亲子关系的裂痕。
大人尚且如此,孩子就可想而知:
在不断争吵互相指责的家里,孩子的内心没有一天平静。
他们被迫消耗大量心理资源去处理焦虑、恐惧、调解冲突。
本应用于学习、探索、发展自我的“心理能量”就日益减少。
所以说,要想让孩子在家里汲取更多能量,就必须根除“家庭内耗”。
最见效的策略,正是“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反思自己的不足,体谅他人的不易,矛盾都将迎刃而解。
家庭氛围好,孩子的成长环境才像一座布满阳光的花园。
![]()
![]()
爸妈和孩子,能玩到一起,笑到一块
《每天演好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中,有个故事很有趣。
某年春节假期,R女士带着两岁大的儿子回娘家。
吃过晚饭后,R女士在卧室里敷面膜,听见爸妈在客厅闲聊。
她爸对她妈说:“明天去老李家,把你外孙子也抱去,人多热闹。”
她妈回答:“我才不抱,又不是我的孩子,走哪儿抱哪儿!”
R女士按着眼角,憋着笑说:“那行啊,你把我抱去吧,我是你的孩子。”
此话一出,全家笑作一团。
我特别羡慕R女士,一家人能聊到一起、笑到一起。
她第一次辞职之后,她爸怂恿她出趟远门:
“你以后经商就当是去找商机,以后学艺就当是去找灵感,如果以后是做个普通人,那就当是去找快乐。”
她被亲戚催婚的时候,她妈非常认真地对她说:
“不着急,这些今天催你结婚的人,跟明天你过得不好然后劝你不要离婚的人,是同一群人。”
有这样的爸妈,R女士乐观、豁达、有闯劲,自己开了一个不小的公司,很有出息。
看见没有?
一个家庭给孩子最好的牌,不是万贯家财,不是位高权重,而是发自内心的那种愉悦感。
而给孩子最烂的牌,不是穷困潦倒,不是陪伴欠缺,而是埋在心里的阴云密布。
早就有心理学研究发现:能在一起大笑的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更亲密、更深刻。
松弛的情绪,是对孩子最好的滋养。
每个人都很快乐的家,才是避风的港湾。
![]()
父母有定力,孩子不从众
听没听说过“韦奇定律”。
意思是,原本你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但身边朋友恰恰和你相反。
一看见别人那样选,你心里开始动摇,然后放弃原有的想法。
“韦奇定律”,在教育孩子这事上,格外明显:
别人报英语班,你也忍不住给孩子报上;别人参加夏令营,你砸锅卖铁也让孩子去。
父母没有定力,孩子一味从众,会怎么样呢?
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河南女孩晓璇。
晓璇,是985名校毕业生,毕业后原本想在上海闯荡闯荡。
但父母见同龄的女孩大都回县城考公,就硬拉着晓璇回家考编制。
一连考了三年,晓璇终于上岸,却分配到一个很偏远的小地方。
如今五六年过去了,本就不喜欢这份工作的晓璇仍在基层上班。
她业绩平平,不爱表现,完全没了当年进取的锐气。
第二个,是教育专家李玫瑾。
当年高考恢复时,李玫瑾恰好得到一个非常好的工作机会。
见同学们都去参加工作,她也想放弃高考直接上班。
但母亲却坚决反对,逼着她去考大学。
李玫瑾担心:这么好的工作机会错过就不会再有了,而且万一我考不上怎么办?
妈妈斩钉截铁地说:“别怕,考不上大不了我养你一辈子。”
后来,李玫瑾一路求学,最后成为犯罪心理学领域的专家。
所谓“有出息”,就是走到别人去不到的地方看风景。
倘若和所有人保持一致步伐,怎么可能比别人走得远?
所有优秀背后,都是特立独行的选择。
![]()
![]()
拒绝焦虑,一家人都可以活在当下
美国著名心灵导师埃克哈特·托利,接触过无数社会上的顶尖人士。
他发现,这些人出身不同、性格各异,却有个共同点:做事非常专注。
这些人,不会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也不会惶恐于黑天鹅到来,只关注当下。
埃克哈特·托利认定: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能不能活在“当下”。
这一点对我的启发是:
一个家庭,若是人人都能聚焦当下,就会形成一股向上的合力,托举起孩子的未来。
心理专家杨霞老师,曾坦言自己儿子小时候特别普通,专注力很差。
但她没有焦虑地给孩子报补习班,而是带他爬山、徒步。
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爬山途中,儿子看到了一些石碑,上面不少字他都不认识。
于是回到家后,他就开始捧着新华字典开始研究,很快就认识了不少字。
儿子读大学的时候,他们还一起挑战了世界顶级徒步路线之一的环勃朗峰。
在旅行中,儿子培养起专注的能力,成绩一路向上,最终考上名校。
当一家人全身心投入工作、学习和生活,孩子就会从心底生出驾驭人生的力量。
![]()
包容彼此,每个人都有容错空间
我有时候觉得,身边的每个人都活得很紧张。
孩子天天怕迟到了、考砸了、忘戴红领巾了,被老师叫家长了;
大人天天怕上班做错事、说错话、得罪人,也都小心翼翼的;
回到家,一家人又容不下彼此犯点错,每个人都难以放松。
然而仔细想想,生活果真是,半点错容不得人犯吗?
作为过来人,再回看我们的小时候,考砸一次试也没什么。
失败挫折,反而能让人发现不足,激发人的斗志。
罗翔老师有位学生,在高考中发挥失利。
后来这孩子又被人骗,去上了“假大学”。
完全被蒙在鼓里的他,大学毕业时,考过了研究生考试以及法考。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有关部门审查,发现他的毕业证无效。
毕业证无效,就意味着后面的研究生和法考也通通作废。
但这位学生没有崩溃,他决定从头再来。
他先是参加成人高考,重新拿下本科文凭,后重新备考,照样通过了研究生和法考。
人生的容错率,真是大得超乎想象。
不要再怕孩子犯什么错,遇到什么麻烦。
人生,不可能因为丁点失误,就全面崩盘。
有了这个心态,才能锻炼出孩子的逆商和翻盘的本事。
![]()
![]()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
“成长中的孩子就像是在浓雾中行走,没有指南针和地图,一不小心跌入沼泽中。”
我们要成为孩子的向导,引领他走出迷雾,鼓励他寻找出路。
只要我们自己先做到遇事反思、心有定力,又能给孩子很大的包容,就不难把孩子养成善于思考、内心开朗、主见鲜明的人。
这样的小孩,长大后必有一番作为,最起码,也能活出他想要的样子。
与家长朋友们共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