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丹丹妈
这样的绝望时刻?我以后再也不想体验了!
晚上八点,我多次走进孩子房间:“数学作业写完了吗?英语单词背了吗?”
孩子头也不抬:“知道了知道了,催什么催!”
周末的早晨,孩子他爸多次看向时钟:“说好只玩半小时,这都超时十分钟了!”
孩子死死抱住iPad:“最后一把,就最后一把!”
书桌前,孩子一边竖着耳朵听门口的动静,一边飞快地滑动手机。
这样的拉锯战,经常在我家上演!
我感觉自己像个永不疲倦的“监工”,而孩子则是想尽办法摸鱼的“打工人”。
最让人细思极恐的,是那个残酷的真相:
我在旁边盯着,孩子还能装模作样;我一离开房间,孩子立刻原形毕露。
这让我想起芬兰教育中的一句名言:“如果学习总是需要外部监督,那么当监督消失时,学习也会停止。”
我以为自己在培养孩子的自律,实际上,只是在训练他们应对监督的能力。
![]()
为什么越管控,越失控?
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和自我反思,我觉得问题主要出在自己身上,太“急于求成”了。
1. 当兴趣变成交易,背后动机反而变得扭曲
我家孩子特别喜欢画画,自己一个人都能安安静静画很久,想着提升艺术细胞,就报了画画班。
为了让画画氛围更佳,我特别引入了“奖励机制”——每完成一幅画奖励20元。
结果两个月后,孩子对我说:“如果不给钱,我为什么要浪费时间画画?”
是不是很扎心,但这就是事实!
著名的“德西效应”里提到:外在奖励会削弱内在动机。
当外在奖励成为主要驱动力时,内在的热情就会悄然消退。
这就像我们用零食引诱孩子吃饭,最后孩子只对零食感兴趣,而忘记了吃饭本身的乐趣。
2. 大脑的“外包”,让前额叶皮层得不到锻炼
有研究表明,自控力主要依赖于大脑的前额叶皮层,这个区域就像行为的“总司令”。但这个过程需要像肌肉一样通过锻炼才能强大。
当我们不停地提醒“该写作业了”“时间到了”,实际上是在代替孩子大脑的“总司令”发号施令。
长此以往,孩子的前额叶皮层得不到必要的锻炼,自控的“肌肉”自然会萎缩。
这就像有些人从来不让自己走路,总是坐轮椅,腿部肌肉注定会退化。
3.控制催生的是反抗,这是场权力的博弈
之前看到一句话,“所有健康的生命体都有一个基本需求——自主权”。
现在回想,觉得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
当孩子感觉自己的生命被完全掌控时,反抗就成了夺回自主权的本能。
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反抗的行为。
- 做事情总是磨蹭、拖延,这何尝不是一种消极抵抗?
- 对待安排的事情,总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不就是阳奉阴违的反抗?
- 有时候脾气很大,一句话不满意瞬间点燃争吵的火苗,这就是赤裸裸的直接对抗!
或许,没有自主权的土壤,永远无法培育出真正的责任感。
![]()
![]()
做好从“监工”到“引导者”的角色转型
意识到这些问题后,我开始进行调整,势必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1. 不再扮演控制者的角色,变成适当的引导者
自律的前提是自主。
我要做的不是控制孩子,而是为孩子创造自主管理的条件。
把平常的口头禅“你必须现在写作业”转变为:
“根据我们的约定,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写作业?”
“你需要我怎样支持你,才能完成这个计划?”
我意识到,这种角色转变的核心在于,把责任的主体还给孩子。
2. 权力的间接放权,用工具代替人肉监控
在家里,我增加了三个神奇的监督工具。
- 一起制作可视化计划表,提前让孩子规划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具体任务,再一一落放到可视化计划表的各项位置;
- 增加一个计时器,手机上的倒计时,或者家里的玩具沙漏,都非常不错,让客观的工具来提醒时间,也避免了亲子冲突;
- 每周不能缺席家庭会议,在周日晚,一家三口会坐在一起,聊聊天,吃吃零食,实则是共同商讨需要增减哪些规则,每个人都能有发言权;
有研究表明,参与规则制定的孩子,遵守规则的可能性要高出三倍。
3. 用"小胜利"培养"我能行"的信念
著名的成长型思维理论告诉我们,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的孩子,更愿意挑战困难。
与孩子有关的所有事物,我也做了些调整。
首先,将“变得自律”的大目标拆解,切分成各个小目标,进行逐个完成。
其次,从“每天自己整理书包”开始,让孩子做到独立自主。
最重要的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及时肯定微小的进步,“我注意到你今天主动规划了时间,你已经开始自我管理了,很厉害哟。”
到后来,我居然发现自己越来越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了。
都说,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一次次小的成功体验中累积起来的,非常有道理。
4. 做孩子失控时的安全网,而不是马后炮
纪录片《成长的秘密》中有一个感人片段:一个孩子因失败而情绪崩溃时,教练没有批评,而是说:“我看到了你的努力,需要休息一下吗?”
在面对孩子失控时、情绪差时,不要指责,而是做好引导。
把“你又管不住自己”换成:“控制自己确实很难,需要妈妈帮忙吗?”
把“我早就告诉过你”换成:“这次没做好,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真正的自律,不是在完美环境下的一帆风顺,而是在遭遇挫折后依然能够重新出发的勇气。
![]()
![]()
自律,是陪伴孩子一生最珍贵的习惯
前斯坦福新生院长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在《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中写道:“我们的孩子不是盆栽,而是野花,他们的使命是不知道自己会长成什么样子。”
真正的自律,不是束缚,而是自由。
是孩子能掌控自己生活,能发展自我价值的机会。
当我从“监工”转变为“引导者”后,看到了,那个曾经需要推着走的孩子,开始自主规划了。
安排周末时间,学习时间设置哪个时间段,学习的内容又有哪些,玩耍的又安排在哪个时间段……
孩子在逐步拿回人生的掌舵权。
给孩子一个机会,去见证真正的自律。
在自主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