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电子纸采用560纳米像素与氧化钨纳米粒子,打造出2.5万PPI屏幕,呈现逼真色彩。
![]()
瑞典研究人员开发出迄今最小像素的显示技术,能够实现人眼可感知的最高分辨率。这一突破通过创造与真实世界完全一致的视觉效果,有望重新定义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未来。
这项研究由查尔默斯理工大学、哥德堡大学与乌普萨拉大学的科学家合作完成。他们推出的创新技术名为“视网膜电子纸”,利用纳米粒子控制光线散射,通过电调节实现逼真的色彩还原。
屏幕清晰度取决于像素尺寸与数量,但当前技术(如微米LED)在像素尺寸缩小至1微米以下时面临极限。视网膜电子纸以仅560纳米的像素突破了这一限制,其尺寸小于可见光波长。
氧化钨纳米粒子控制每个像素的光学行为。通过调整粒子尺寸与排列方式,研究人员可精确调节光线反射,生成红、绿、蓝色调。施加微小电压即可“关闭”像素,使其呈现黑色。
“这意味着每个像素大致对应人眼中的单个感光细胞,即视网膜中将光转化为生物信号的神经细胞。人类无法感知比这更高的分辨率。”查尔默斯理工大学的安德烈亚斯·达林教授解释道。
该显示屏面积与人眼瞳孔相当,分辨率超过每英寸2.5万像素(PPI),约为普通手机屏幕像素密度的150倍。
反射式屏幕模拟自然显色
与LED或OLED屏幕不同,视网膜电子纸不主动发光,而是像鸟羽折射色彩般反射环境光。这种方式大幅降低能耗,并允许屏幕被放置在极近距离。
为展示技术效果,研究团队在仅1.4×1.9毫米的表面(约为手机显示屏面积的四千分之一)上重现了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名画《吻》。尽管尺寸极小,图像仍保留了惊人细节。
“这项技术能为信息交互和感知世界提供新方式,拓展创作可能性,改善远程协作,甚至加速科研进程。”论文第一作者、乌普萨拉大学助理教授熊坤立(音译)表示。
迈向沉浸式虚拟世界
研究人员认为,视网膜电子纸或将变革人类体验数字环境的方式。其逼真色彩与超高像素密度,使其特别适合VR/AR头显等紧凑设备。
“这是在屏幕微型化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同时提升了画质并降低了能耗。”哥德堡大学的乔瓦尼·沃尔佩教授强调,“该技术仍需优化,但我们相信视网膜电子纸将在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最终影响所有人。”
通过复刻现实的视觉保真度,视网膜电子纸让科学朝创造人眼难辨真伪的虚拟世界更进一步。
该项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自然》期刊。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