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5年第八十 期(总第95 期)
![]()
本系列一转眼已经来到第11篇,前面的10篇,主要集中说了说明文、议论文以及选择题等版块出现的问题,但并不是说记叙文就没有问题。事实上,记叙文的问题也很多,一抓一大把。今天准备挑刺儿的中考真题是2006年的记叙文。
当年记叙文题目是《西皮流水》,文章描写北京人“找乐”式地清唱京剧的情景,表现了京剧作为一种生活化艺术在民间的广泛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
请看这篇文章的④⑤两段:
④有一次是在浴池里,热气腾腾的水蒸气闷得人昏沉沉的,冷不丁地亮出一嗓子“西皮流水”,挺地道的马派②,脆、俏,吐字利落,待热气略微消散,才见到一位朋友正面对墙角,头微颔,臂略抬,一脸庄重,全副身心地进入了诸葛孔明借东风时的角色。
⑤更妙的是这位朋友唱完、换气的当口,四周竟冒出好几声“好”来。于是他又接着唱,这回是《甘露寺》的乔玄乔国老,劝孙权留神,别杀大耳刘备,尤其一段“西皮流水”有味道:“他有个二弟汉寿亭侯,青龙偃月神鬼皆愁,白马坡前诛文丑,在古城曾斩过老蔡阳的头。他三弟翼德威风有,丈八蛇矛惯取咽喉,鞭打督邮他气冲牛斗,虎牢关前战温侯,当阳桥前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这段“西皮流水”确实如潺潺流水,韵味丁冬,令人不能不叫一声“好”。马派的唱腔甜润流畅,做派潇洒飘逸,由于在浴池里,所以除了唱功之外,别的无法欣赏,这位票友的做派如何只能待考了。
针对第⑤段中的“冒”字,命题人命制了这样一个题目:
16.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⑤段中加点的“冒”字都写出了什么。(3分)
所谓“写出了什么”,其实换一个角度来说就是问用这个字好在哪里,属于一个语言鉴赏类的问题。
看当年所给的答案要点:
①叫好者的脱口而出(叫好者的情不自禁); ②叫好者欣赏水平高(票友唱得地道、戏迷随处可遇、京剧艺术有群众基础)。 (共3分。共2个要点,第一个要点2分,第二个要点1分)
由这个答案要点反推就发现问题了,如果说“冒”能表明“叫好者的脱口而出(叫好者的情不自禁)”是合理的,那说用“冒”字能体现出“叫好者欣赏水平高(票友唱得地道、戏迷随处可遇、京剧艺术有群众基础)”就有问题,应该是由“冒出好几声‘好’来”这个短语,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道题实际上是延续了2005年的命题思路,当年的考题是这样的:
18.结合上下文,品味第(9)段中“大摇大摆”一词,说说这个词都写出了什么。(3分)
第(9)段原文是这样的:
(9)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两几个钱就能买支转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②,穷孩子也能用秫秸③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当年所给的参考答案是这样的:
答案:写出“屁股帘儿”飞起时摇摇晃晃的样子,表达了“我”兴奋与满足的心情。 (共3分,“屁股帘儿”飞起的样子1分,“我”的心情2分)
这个答案相对而言就比较合理,确实从“大摇大摆”一词的前后文可以推断出来,而2006年,单独把“冒”拿出来,要得出参考答案所给的结论,则有一点儿勉为其难。
针对这个命题中的漏洞,我有这样两点思考:
一方面这固然反映的是命题严谨性的问题,命题务必要非常严谨,然后才能服众。
另一方面,也需要思考,这种“请君入瓮”式的命题模式,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真正能考出学生的能力,尤其是思辨力和创造力。
我的视频号,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古文观止》的在线公益课已经讲到第五十七讲,每一讲都有直播回放。就在视频号“水寒说语文”的“直播回放”这个栏目就可以看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了公众号、视频号,来听一听。
欢迎关注我的新书《用减法教语文》,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
![]()
之前还写过另外一本书:《减法教育》,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链接:
![]()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