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小米汽车需要恶补敬畏这堂课
2025年的秋天,对雷军来说注定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这位靠“风口上的猪”理论横扫科技圈的创业者,如今正站在自己喊出“人生最后一次创业”的小米汽车风暴眼里,进退两难。
小米汽车的开局可以说是出道即顶流,SU7上市首年交付就冲破10万辆,YU7开售18小时订单直接飙到24万辆,2025年交付量更是剑指42万辆,亮眼数据堆出满屏自豪感宣传。
可巅峰的热度还没焐热,下坡路就来了。福建平潭的坠海事故、成都的爆燃悲剧,再加上此起彼伏的质量投诉,瞬间把小米汽车拽进了舆论漩涡,想躲都躲不开。
一边是特斯拉,一边是比亚迪,夹在中间的小米,造车故事到底是转瞬即逝的爆款神话,还是能改写行业的革命?答案,就藏在优势与危机的硬碰硬里。
开局即巅峰
小米汽车一登场,就给新能源行业演了出速度与激情。SU7首年交付破10万,YU7 18小时锁单24万,2025年交付量直奔42万——这组数据背后,藏着小米在消费电子圈摸爬十余年的供应链魔法。
靠着400多家生态链企业的加持,小米把手机供应链60%的资源直接搬到了汽车领域,硬是把SU7从立项到交付的时间压缩到3年,比传统车企的10年周期短了近70%。这种整合力可不是花架子,直接变成了成本和性能的双重优势:车载音响成本砍了30%,电机价格只有保时捷同类产品的一半,国产化后的碳纤维材料更是从数千元一公斤跌到100元。更狠的是,和宁德时代定制的麒麟II电池11分钟就能快充,自研V8s电机性能干过了保时捷Taycan(参数丨图片) Turbo GT,北京工厂的一体化压铸工艺还撑得起30万辆年产能。
最关键的杀手锏是人车家全生态的护城河。全球6亿MIUI月活用户就是天然客源,再配上换机补贴、生态积分这些小甜头,小米汽车的获客成本比行业平均水平低一大截。2025年二季度财报一出来,智能电动汽车业务26.4%的毛利率直接甩小鹏、蔚来几条街,离盈利就差临门一脚。
爆款光环碎了
巅峰的荣光还没散尽,质量问题就像泼冷水一样浇了下来。2024年3月,安徽铜陵一辆SU7高速碰撞后起火;2025年10月福建平潭SU7坠海、成都SU7碰撞起火接连上演,尤其是成都事故里车门打不开的细节,直接让全网炸了锅,纷纷质疑安全设计。更离谱的是,杭州一位YU7车主提车才3天,居然从座椅下拆出个多余的高度传感器,生产线管理的漏洞简直藏都藏不住。
宣传的功能和实际体验的落差,更是把信任危机推上了高潮。消费者花4.2万元选装的SU7 Ultra碳纤维前舱盖,宣传里说复刻纽北赛道设计、优化散热与下压力,结果实测只比铝制机盖轻了1.3公斤,连赛道验证都没做过。当鼓风机对着吹、纸巾都纹丝不动的视频传开后,小米一句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就想打发了事,这下彻底激怒了车主,数百人直接发起无损退车维权。
2025年9月,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缺陷调查下,小米不得不召回11.7万辆SU7,承认L2辅助驾驶在极端场景下风险识别不足。可讽刺的是,很多用户当初就是冲着智能驾驶选的小米,现在它的智驾能力早就被鸿蒙智行、小鹏甩在了后面。更让人心寒的是,成都事故才过去6小时,雷军还在转发车型宣传图,第二天又发了高原测试内容——这种重营销轻回应的操作,直接把舆论批评声浪拉满。
小米的模式之困
质量问题不是偶然,根源在于小米战略的先天矛盾,互联网那套快迭代玩法,撞上了汽车工业重可靠的铁规矩。造汽车得经得住高寒、高温、高原的三极考验,可小米非要压缩研发周期。正如浙江省消保委专家所说,SU7大灯翘边这种在传统车企里罕见的毛病,就是设计制造汽车经验不足闹的。
生态链模式的移植手术也失败了。在IoT领域管用的电机找汇川、电池用宁德、雷达买禾赛”拼装逻辑,到了汽车领域彻底失灵——系统协同太复杂,动不动就掉链子。出了问题,供应商和小米互相甩锅,最后还是小米自己买单,前舱盖风波就是典型的供应链品控跟不上宣传节奏的翻车现场。
产能瓶颈更是雪上加霜。北京一期工厂设计产能才15万辆,现在月销3万辆已经顶到天花板,导致YU7标准版交付周期长达55-58周。虽说二期工厂在赶工,但武汉第三工厂因为合作纠纷卡住了,40万辆未交付订单天天消耗用户耐心,券商都预测10-11月订单转化率要降5%-10%。
黑马能重生吗?
小米汽车的阶段性胜利没人否认,靠供应链整合和生态优势,在红海市场硬生生撕开个口子,2025年逼近42万辆的交付量、越来越小的亏损,都说明它站稳了脚跟。
但2025年的雷军,该琢磨的早就不是怎么把车卖出去,而是怎么让用户还敢信、还愿买,想实现全面超越特斯拉、比亚迪的目标,先闯过质量救赎这道生死关再说。
历史或许能给点启发,2016年小米手机销量滑坡、品牌老化时,雷军亲自接手、回归初心,硬是完成了自我革命。现在汽车业务的挑战更难,但不是没机会翻盘。
要是能扔掉速度优先的执念,建一套配得上汽车工业的品控体系,把智驾和售后的短板补上,再赶紧推出16万元级低价车型、搞出800V架构这些硬核技术等等,到2030年挤进全球新能源车企前五还有戏。
雷军曾说:真正的传奇,正在于时刻准备着抓住那1%的意外”。可汽车工业的逻辑刚好相反:真正的可靠,是杜绝每一个可能引发事故的意外。
小米用互联网思维重构了汽车制造业的效率逻辑,但能不能成为行业变革者,关键看能不能把短期优势变成以质量为核心的长期壁垒,这不仅是小米的考题,更是所有跨界造车者的终极考验。小米的造车路,才刚踏进最难的修行阶段。
车是造出来了,可小米压根没为跨界造车做好万全准备。家电思维在车圈走不远,而内卷白热化的市场,留给小米的时间已经不多了。雷军和小米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而敬畏行业、重视质量,或许是唯一的破局之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