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开国中将里,张池明是最年轻的一位,1955年时他仅有38岁,放在如今来看,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虽然他年纪比较小,但建国后的成就却非常大,担任过总后勤部政委、炮兵政委这样的实权要职,很得上级信任。
不过,在1977年他的人生转了一个大弯,军职被撤销。7年后,他再度迎来一个处分——被解除党内外一切职务。这是怎么回事呢?
![]()
张池明1917年出生于河南新县的一个贫困家庭,贫困到什么程度呢?8岁之前他都没有名字。
好在父母都是有头脑之人,咬牙供他念了私塾,教书先生不但为他取了“张家相”这个名字,还传授很多进步思想,在学习两年半后,他毅然参加当地的农民运动。
1931年2月,张池明到少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从事文字宣传工作,因为有一定的文化,年幼的他被陈昌浩看中,经常带着去巡视苏区的宣传工作。
有这层关系在,他也经常见到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主席。张主席觉得“家相”这个名寓意不够,于是就帮他改为了“赤民”,赤即红色,民即劳苦大众,这个名字很快就在苏区闯出了名声。
![]()
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四方面军主力向西转移,张赤民则留在鄂豫皖继续艰苦斗争。1934年春,时任红25军37师第2团少共团委书记的张赤民,被师部怀疑通敌,抓了起来拷打逼供。
关键时刻红25军政委吴焕先到37师视察,发现了冤情,此后张赤民就留在吴焕先身边当秘书。有吴焕先提携培养,张赤民成长得非常快,只可惜红25军长征之时,吴焕先不幸牺牲,这让张赤民极为难过。
等三大主力会师后,张赤民为摆脱原红四方面军领导人的影响,将名字改成“张池明”,不过大多数人仍称他为“赤民”,直到七大时,他强烈声明以后要用改过的名字,大家才改过来。
抗日战争中,张池明在多支部队中战斗过,先是八路军,后是新四军,晋察冀、冀鲁豫、鲁西、华中等多地都有他的身影,为了抗日,奔走大半个中国。到中后期,他已成长为新四军第3师第8旅兼盐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
日寇投降后,张池明跟随黄克诚进入东北战场,历任独2师政委、6纵16师政委、43军127师政委、43军政委等职。前两个职务的搭档分别为温玉成和梁兴初,后两个职务的搭档都是同一个人——李作鹏。
他从白山黑水,打到了天涯海角,夏秋冬三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事他都立有功劳。解放海南岛时,韩先楚40军贡献突出,但43军也是付出甚多,只不过1971年后,因为军长的缘故,43军被宣传得比较少。
1955年,张池明被授予中将军衔,也是在同年他调到总后勤部任参谋长,过了7年,张池明升任为副部长。又过了5年,开国上将李聚奎被排挤,总后政委的职务就空缺了出来。
当时的部长是邱会作,大家都是四野的人,且都与李作鹏的关系极好,有这段渊源在,张池明继任为总后政委并担任党委第二书记。
![]()
他在此职上干了8年,要知道大运动时期很多部门人事任免是比较频繁的,张池明却可以在一个大部里担任8年政治主官,属实罕见。并且1971年那架飞机失事后,李、邱都受到了影响,张池明却安然无恙,就更令人诧异了。
1975年调离总后,张池明也非被下放,而是调往炮兵当政委,依然受到重用。只不过在1977年,中央开始平反冤假错案、重审特殊年代的一些事情,张池明的处境就变得微妙起来。
由于他曾经跟反革命集团一些人走得很近,工作组在调查时发现了这一点,因此张池明被解除军职,不过还是保留着党内职务。
但是,在随后的深入调查中,工作组发现张池明在总后勤部时期,涉足到了一些案件中,于是就再次进行审理。越查到后面,就越发现张池明牵扯很深,最终在1985年宣布结论:解除张池明党内外的一切职务,离职休养。
这两次撤职,彻底终结了张池明的军旅、政治生涯。
![]()
本来张池明的待遇是要降低的,好在有红25军老战友刘华清等人相助,张池明以正兵团级离休,生活上还是过得不错,相比较1971年受影响的那些将领,他就好太多了。
晚年他全心投入到军史、党史的研究中,参加《中国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军史》等史料的编审工作,为后人留下了很多珍贵资料。
1997年,张池明因病去世,享年80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