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堪称“两连杀”的精彩外交博弈,主角是中国商务部的李成钢代表。他刚让美国代表团吃了瘪,转头就在视频会谈里,让韩国的部长当场服软。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
先说美国这边。就在与韩国会谈前大约一周,李成钢代表与美国财长贝森特有过一次激烈交锋。会后,贝森特财长直接在记者会上破防了,他公开抱怨,说李成钢代表“态度无礼”、“行为异常”,甚至还提到中方扬言要“点燃地狱之火”。这番表态,本想博取同情,结果却被网友一眼看穿,嘲讽他是“输急眼了”。为什么?因为道理在中方这边。是美国在之前20天内,出台了20多项打压中国的措施。中方的稀土管制和贸易反制,完全是正当防卫。李成钢代表的硬气,恰恰是中国面对霸权施压时,最直接的回应。
![]()
美国这边风波未平,韩国那边又迎来了与李成钢代表的视频会谈。这就引出了更戏剧性的一幕。22号上午,当李成钢代表出现在视频连线的另一端时,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部长吕翰九的态度,和十天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要知道,就在12号,韩国发布的白皮书还充满对抗意味,高调宣布要深化与美国在海事、半导体领域的合作,甚至计划限制对华出口高端船舶零部件,摆出一副要紧跟美国围堵中国的姿态。
![]()
然而,短短十天后,这位曾经强硬的韩国部长,在整个会谈过程中语气却异常谦和。他反复强调“愿积极协商、保持沟通”,核心诉求只有一个:希望中方能高抬贵手,解除对韩华海洋子公司的制裁。从强硬叫板到主动求饶,这十天里,是什么让韩方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真相就在于中方一招精准的“外科手术式打击”。14号的时候,中方依据《反外国制裁法》,将韩华海洋旗下的5家与美国有关联的子公司直接列入制裁清单,禁止境内任何组织与其交易。
这一招直接打在了七寸上。制裁令一出,韩华海洋股价当天暴跌超5%,市值瞬间蒸发近2万亿韩元,相当于100亿人民币没了。更让韩国高层恐慌的是,总统李在明直接中断会议,火速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紧急磋商。他们比谁都清楚,韩华海洋的命门捏在中国手里。
![]()
作为韩国三大造船商之一,韩华海洋的船用钢材、阀门等关键设备几乎全靠中国供应,连军工舰船所需的稀土永磁材料都高度依赖中方。中方的制裁,意味着它旗下像费城造船厂这样的核心实体,彻底失去了中国供应链的支撑。据专业机构估算,失去中国零部件后,韩华海洋的造船成本将飙升10%,而其承接的美军订单,也根本无法按时交付。
这种“吃饭砸锅”的行为,最终换来了精准的反制。而最让韩国寒心的是,在其最需要帮助时,盟友美国却选择了冷眼旁观,既未介入沟通,也没提供任何供应链替代方案。
从让美国吃瘪,到逼韩国服软,李成钢代表“杀疯了”的背后,是中国产业链的强大底气。中国不仅是全球第一造船大国,更在船用钢材、稀土永磁等关键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种供应链优势,不是政治施压能撼动的。
![]()
韩国的教训也警示所有人:盲目跟随霸权搞对抗,最终只会反噬自身。当你不珍惜供应链伙伴时,就该想到今天的结局。李成钢代表的这波操作证明:谁再敢挑衅,就必须准备好承受后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