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台南和区河郭镇赵牌村,村口那通明代石碑立了五百多年,风刮雨打把碑身磨得温润,好些字都淡得快要看不清。可村里老人都说,这碑有灵性——每逢清明雨后,凑近了能闻见石缝里飘着的老墨香,像碑上的字要跳出来,给娃娃们讲当年移民迁村、三代尽孝的老故事。
一、碑缝里藏着“迁村根”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歌谣在华北唱了几百年,可赵牌村的老根,却不在洪洞。碑上明明白白刻着:明代洪武年间,赵氏先祖是从山西榆次走过来的。
老人们坐在碑旁的石墩上,烟袋锅一明一暗地讲:那会儿先祖背着布包袱,里头裹着家谱、干粮,还有从老家榆次带的一捧黄土——老辈人说,带着家乡土,走到哪儿都能扎根。一路东行,蹚过汾河,穿过太行,走到南和这片地,见水草丰美,就停下来搭草屋、垦荒地。后来人多了成了村,就以“赵”为姓,叫了赵牌村。这碑是正德年间刻的,碑阴上还留着当年移民的路线,只是风吹日晒,好些字得用手摸着才能辨出个大概。
![]()
二、三代孝行“刻进碑”
碑上最打动人的,是赵家三代尽孝的事儿,连正德皇帝都知道了,特意下旨立碑表彰。
头一代是赵思明的爷爷。那会儿刚迁来,地里全是石头,爷爷白天拿铁锨刨地,晚上就着月光编竹筐换粮食。粮食最紧的时候,他把仅有的小米熬成粥,先端给爹娘,自己就啃野菜团子。有年冬天,娘冻得腿肿,他就把娘的脚揣进自己怀里暖着,这事在村里传了好远,都说“赵家出了个孝子”。
到了赵思明的爹,不光孝,还识文断字。夏天天热,他每天傍晚都搬个小板凳,在爹娘屋门口扇蒲扇,扇走蚊子,也扇凉屋里的热气;冬天冷,他先钻进爹娘的被窝,把被窝暖热了再让爹娘睡。有次爹得了重病,他守在床头三天三夜没合眼,药煎好后自己先尝,怕烫着爹,也怕药苦了爹不喝。
赵思明更不用说,把“孝”做得更实在。有一年,村里收赋税,赵家凑不齐银子,官差要把家里的牛牵走——那牛是种地的命根子。赵思明“扑通”跪在官差面前,说:“牛不能牵,我去官府做工抵税,啥时候还清啥时候回!”后来官差知道了赵家三代尽孝的事,又感动又佩服,上报给朝廷。正德皇帝听了,说“这样的孝行该让天下人学”,就下旨刻了这通“旌孝碑”,立在赵牌村口。
三、石碑成了“村家宝”
打从碑立起来,它就成了赵牌村的“魂”。以前村里谁家孩子不孝顺,老人就拉着孩子到碑前,指着碑上的字说:“你看赵家先祖,三代都把爹娘放在心尖上,你这点事算啥?”每年清明,赵氏后人都来碑前磕头,有人还会用红布把碑擦得亮堂堂,说这样先祖能看见后代没忘了根。
现在再去赵牌村,那通石碑还立在村口,碑身虽有裂纹,可风骨还在。路过的人摸一摸石碑,听老人讲完移民和尽孝的故事,都忍不住感叹:这哪是块石头啊,分明是赵牌村的“家谱”,把根脉、孝行都刻在里头,传了五百年,还得接着传下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