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投稿中所面临的“高拒稿率”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当审稿人和作者同为中国学者时,稿件被拒的概率往往更高——这一现象早在十年前的研究中便被指出,并被视为学术出版体系中一个值得反思的现象。十年之后,情况是否有所改善?
同行评审制度是学术出版的核心环节,旨在确保论文质量与科学性。然而,学界对其客观性与一致性长期存在质疑。有人认为,同行评审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场“随机游戏”(crapshoot),评审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稿人主观判断和编辑偏好。随着中国科研产出的迅速增长,中国作者在国际期刊中的接受率却持续偏低,这一反差进一步激发了关于“评审偏见”的讨论。
本研究以国际保护生物学期刊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为案例,系统分析评审意见与编辑决策之间的关系,重点检验中国作者稿件是否在评审过程中遭遇系统性不公。研究旨在评估同行评审系统的可靠性、审稿人间一致性以及稿件来源国对最终结果的潜在影响,为提升国际学术出版的公正性提供实证依据。
理论框架
研究基于“评审一致性与决策影响”理论模型,假设编辑决策主要受评审意见驱动,而评审意见的可靠性取决于不同审稿人间的一致程度。参考 Bornmann 等(2010)与 Baethge 等(2013)的研究,本研究采用 Kappa 系数与组内相关系数(ICC)衡量评审一致性,并考察不同稿件来源(中国 vs. 英语国家)下的差异。
此外,研究引入“语言与文化偏见”视角,假设非英语母语作者可能因语言表达或文化叙事方式而处于不利地位。总体框架构建了“评审推荐类型 → 评审一致性 → 编辑决策 → 最终结果”的因果链条,通过量化模型评估同行评审系统的公正性与决策逻辑。
数据与分析
样本涵盖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期刊 2008–2014 年间的 4575 篇投稿,其中中国作者稿件 390 篇,英语国家作者稿件 4185 篇。数据包括:
是否送审;
两位评审者的推荐意见(接受、小修、大修、拒稿);
最终编辑决定;
作者与评审者所属国家。
统计分析仅限首轮评审及前两位评审者。采用 Kappa 与 ICC 检验评审一致性,逻辑回归分析评审意见对编辑决策的影响,并使用 Kruskal–Wallis 与 Nemenyi 检验探讨不同国家评审者对中国稿件的评分差异。所有分析在 R 3.1.1 环境中完成。
结果
![]()
研究显示,中国稿件被直接拒绝(未送审)的比例高达 71%,显著高于英语国家稿件的 50%。在送审稿件中,中国论文更常获得“大修”(42.7%)或“拒稿”(31.9%)建议,而英语国家论文则更易获得“小修”。
![]()
总体评审一致性为 36%,高于随机水平(25%),其中中国稿件一致性更高(44.4%),主要集中于“大修”与“拒稿”。Kappa 与 ICC 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稿件的评审一致性(Kappa=0.38, ICC=0.55)显著高于英语国家(Kappa=0.14, ICC=0.25)。
![]()
编辑决策与评审意见高度相关:
若两位评审均建议“接受”或“小修”,论文几乎必被录用;
一旦有一位评审建议“拒稿”,接受率骤降至 3.5% 以下。
这意味着评审系统存在明显的“拒稿即终结”效应。相比之下,当两位评审意见一致(如均为“大修”)时,稿件更有机会被编辑采纳。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审稿人对中国稿件的评审最为严格:42.9% 的建议为“拒稿”,明显高于英美审稿人的 14.6% 与 28%。这表明,中国稿件接受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可能并非外籍审稿人的偏见,而是来自本国评审的更高标准或更严格要求。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同行评审并非完全“随机”,而是一种相对可靠且以评审意见为核心的理性决策机制。编辑在做出决定时高度依赖审稿意见,尤其当两位审稿人意见一致时更倾向于采纳;而当意见分歧时,负面意见通常起决定性作用。
评审过程存在明显的“非线性效应”:一次拒稿建议往往意味着“致命一击”,但“小修”与“接受”之间的影响差异相对较小。对中国学者而言,接受率较低的根源更可能在于论文质量、语言表达或研究创新性不足,而非制度性歧视。
因此,非英语国家作者应更加重视研究设计、逻辑论证与学术写作质量;同时,期刊可通过优化初审机制、提供语言支持等方式,减少“立即拒稿”的比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分析评审报告文本与编辑解读过程,从而揭示超越“推荐类别”的更深层决策逻辑,推动国际学术出版体系的透明与公正。
研究亮点与不足
亮点:
数据规模大(N=4575),超越以往小样本研究;
首次系统比较中国与英语国家稿件的评审模式与一致性;
揭示评审一致性、审稿人国别与编辑决策之间的互动机制,为理解学术出版中的隐性偏差提供实证支持。
不足:
以通讯作者单位推测国别,可能忽略跨国合作作者身份;
未分析评审报告文本,限制了对评审判断依据的理解;
数据仅来自单一期刊,外推性有限。
未来可通过多期刊、多学科、多语言样本进行扩展验证,以深化对国际同行评审公正性与结构性差异的认识。
转自:语言治理公众号
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