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条旧闻。但旧闻新看后仍然让人怒不可遏。
近日,有网友发视频称,2023年9月17日,昆明海关所属打洛海关在出口货物查验中,发现申报为“矿泉水”的车辆驾驶室内藏有未申报的手机SIM卡46盒,共计1.15万张,这些SIM卡印有中国移动的标识。
中缅边境打洛口岸的这次常规查验,揭开了令人脊背发凉的跨境黑幕。
打洛对岸正是臭名昭著的缅北电诈园区。当时,这批违规移动卡若未被海关及时截获,一旦流入诈骗团伙之手后,必将成为诈骗分子精准诈骗的“作案利器”,会给无数家庭的财产安全埋下致命隐患。
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此案次日已按规定处置,但具体处理结果却至今未向公众披露,留下了诸多悬念。
我国自2016年起便全面推行手机卡实名制,“一人一卡”“实名登记”的要求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在实名制实施七年后的2023年,仍有如此大规模的手机卡能突破监管、跨境流动,俨然成为灰色产业链成熟运作的缩影,着实令人瞠目。
而更让人诧异的是,此案至今已经过去2年,涉事的中国移动始终保持沉默,未对公众作出任何回应。
![]()
作为基础电信运营商,能够让如此多的手机卡流向灰产,我认为中国移动对此难辞其咎。
众所周知,公众办理手机卡需经过人脸识别、指纹录入等多重严格核验,但被海关查获的那批1.15万张卡却能批量开出、顺利流通,这让人不得不怀疑,中国移动对实名制的管理是否流于形式?对异常开卡行为的监控是否存在漏洞?
这些关键问题,都亟待中国移动给出明确答复。
要知道,运营商不仅是通信服务的提供者,更是防范电信诈骗的第一道防线。而这道防线一旦失守,不仅会让诈骗分子有机可乘,更会透支民众的信任,后续再多的事后打击也难以弥补。
1.15万张边境查获的移动卡,既是对实名制政策的公然挑衅,也是对通信监管体系的严峻考验。
如今该事件已经过去两年,但中国移动却一直保持沉默,不对这批卡的来源和如何开卡进行回应。
移动的沉默只会加剧公众疑虑,这批违规卡的来源究竟是什么?是否有内部人员参与其中,帮助其逃避实名制监管?
![]()
事不说不明,理不辩不清。
我认为,中国移动唯有主动发声、彻查真相、严肃追责、补齐漏洞,才能打消公众疑虑、重建信任。
电信诈骗的治理从来都不是单一环节的事。
既需要监管部门严格执法、全社会共同参与,更需要运营商坚守“守土有责”的底线。
只有让实名制真正落地生根、发挥实效,让手机卡不再成为诈骗分子的“帮凶”,才能切实守护好民众的通信安全与财产安全。
这也是通信运营商在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该尽的社会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