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书里,老种经略相公和他儿子小种经略相公,就像是黑暗北宋官场里的一道光。
他们镇守在西北边疆,手握重兵,为人又正直,是很多好汉心中的“保护伞”和“理想领导”。比如,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得罪了高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逃到延安府,去投奔老种经略相公。
鲁智深也提到,他以前就在老种经略相公手下当差,而他打死镇关西的那个地方,渭州,正是由小种经略相公镇守。
![]()
可以说,这父子俩在 《水浒传》 里虽然从来没有正式登场,但他们的名字却贯穿始终,代表着正义和秩序。读者们只闻其名,不见其人,更给他们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书中“父子”,实为“兄弟”
咱们得明确一个最关键的事实,那就是 《水浒传》 把他们的关系给搞错了。小说里说他们是父子,但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老种”和“小种”其实是一对亲兄弟。
这位“老种经略相公”,历史上真名叫种师道,因为年纪比弟弟大,而且在军中资历更老,所以被尊称为“老种”。
![]()
而“小种经略相公”呢,就是他的亲弟弟,名叫种师中。他们俩都是北宋末年鼎鼎大名的将领,出身于一个世代将门,“种家将”。
这个“种家将”并不是小说家杜撰的,那是在宋朝历史上和“杨家将”齐名的军事家族。
从他们的祖父辈种世衡开始,就在宋朝的西北边境线上,跟西夏人打了好几十年的仗,可以说是用一家几代人的鲜血和生命,筑起了大宋的西北防线。所以,种师道和种师中兄弟俩,从小耳濡目染,都是能征善战的将才。
至于他们头衔里的“经略相公”,也不是名字,而是一种官职和尊称。“经略”指的是“经略安抚使”,是宋代边疆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权力非常大,总管一路的军政事务。
![]()
而“相公”则是当时人们对高级官员的一种尊称。所以,“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其实就是大家对镇守一方的种家哥哥和种家弟弟的尊称。
悲愤而终的救国老将
种师道,这位“老种经略相公”,他的人生可以说是北宋末年一个忠臣良将悲剧命运的缩影。
他年轻的时候,就在西北边疆屡立战功,尤其是在对抗西夏的战争中,他智勇双全,打了不少胜仗,让西夏人听到他的名字都头疼。
![]()
他不仅会打仗,还很有战略眼光,懂得如何治理边疆,安抚百姓,所以在军中和民间都有很高的威望。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能臣,他的仕途却非常坎坷。原因无他,就是因为他太正直了,不懂得官场上的那些弯弯绕绕。当时的朝廷,被蔡京、童贯这些奸臣把持着,他们搞党争,排斥异己。
种师道因为不同意蔡京推行的一些政策,结果被一撸到底,直接被罢官回家,闲置了整整十年。
十年光阴,对于一个正值壮年的将军来说,是何等的煎熬。
![]()
他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边防日益废弛,朝政越来越腐败,自己却报国无门。直到金国的铁蹄踏破了宋朝的边关,大举南下,史称“靖康之变”爆发,那个昏庸的宋徽宗和他的朝廷才想起来,在西北还有一个能打仗的种师道。
于是,一纸诏书,已经年过七十岁的种师道被重新启用,任命为京畿河北制置使,让他火速带兵去保卫首都东京汴梁。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没有一句怨言,立刻披上尘封已久的铠甲,率领着他能召集到的部队,日夜兼程地奔赴国难。
![]()
到了前线,种师道面对来势汹汹的金军,提出了一个非常正确的战略。他认为金军远道而来,后勤补给是他们最大的弱点。
所以宋军不应该急于和他们决战,而是应该坚守城池,同时派精锐部队去骚扰和切断金军的粮道。
等到金军人困马乏、粮草断绝的时候,再集中主力部队进行反击,这样就能一举获胜。
这个计策,可以说是当时唯一可能拯救北宋的办法。
但是,掌握着全国兵马大权的太尉童贯,却是个打仗的门外汉。他急于求成,根本听不进种师道的正确意见,甚至因为嫉妒种师道的威望,处处给他使绊子,最后还找了个借口,把种师道的兵权给解除了。
![]()
当时,种师道拖着七十多岁的病体,满怀着一腔救国的热血来到前线,却发现自己最大的敌人不是凶悍的金军,而是来自内部的掣肘和猜忌。
他眼看着自己制定的救国良策被弃之不用,眼看着无能的指挥官把数十万宋军带向失败的深渊,眼看着国都危在旦夕。
就在东京城被金军重重围困,国家即将灭亡的前夕,被剥夺了兵权的种师道在悲愤和忧虑之中,一病不起,最终在公元1126年与世长辞。他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在了自己人手里,死在了报国无门的绝望之中。
血染疆场,马革裹尸
说完了哥哥种师道的悲情故事,咱们再来看看弟弟种师中,也就是“小种经略相公”。
![]()
如果说哥哥的死是“文死”,死于朝廷的昏聩和政治斗争,那么弟弟的死,则是彻彻底底的“武死”,死得惨烈,死得悲壮。
种师中和他哥哥一样,也是一位长期镇守在西北前线的猛将。他的性格可能比哥哥更加刚猛果决,常年与西夏军队作战,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和悍不畏死的作风。
在靖康之变爆发时,他同样临危受命,率领着手下的精锐西军,前去救援被金军围困的重镇太原。
当时的太原,是抵挡金军南下的一个重要屏障,战略位置极其关键。种师中深知这一点,他带领部队星夜驰援。
![]()
然而,北宋朝廷的指挥系统在那个时候已经乱成了一锅粥。与他约定好一起夹击金军的另一支宋军部队,因为指挥官的胆怯和犹豫,竟然迟迟不到,错过了最佳的战机。
这一下,种师中的部队就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他孤军深入,直接撞上了金军的主力。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种师中没有选择后退。他知道自己身后就是危在旦夕的太原城,是北宋的半壁江山。
作为一名军人,他唯一的选择就是战斗。
种师中身先士卒,亲自挥舞着战刀冲入敌阵,他手下的西军将士也都是百战精兵,跟着主帅奋勇杀敌。
![]()
然而,兵力差距实在太过悬殊,宋军被金军层层包围,不断有人倒下。据史书记载,种师中在战斗中身中四箭,浑身是血,但他依然死战不退。
战斗的最后,他身边的亲兵都劝他突围逃走,但他大声拒绝了。
同样是在公元1126年,种家兄弟,一个在后方悲愤病逝,一个在前线血染沙场。
为何施耐庵要将兄弟写成父子?
既然历史上种师道和种师中是兄弟,为什么作者施耐庵要把他们写成父子呢?
![]()
关于这一点,我们今天已经很难找到确切的答案了,但可以做一些合理的推测。
很可能是为了叙事上的简化。
《水浒传》 的故事很多都来源于民间口头文学。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复杂的历史人物关系很容易被简化。
大家只知道边关有“老种”和“小种”两位将军,很自然地就会把他们想象成父子二人,这种印象流传久了,就成了约定俗成的看法。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历史上的种家兄弟,还是其他忠臣良将,在影视剧中的形象都非常稀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