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既是为中华民族的前途而战,也是为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而战。今天,站在民族复兴的新起点,我们要以史为鉴,铭记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带来的重大启示。
![]()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抗日游击战争
01
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曾经创造过灿烂的文明,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可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不断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犯。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在侵略中国的列强之中,日本对华的持续侵略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895年侵占台湾和澎湖列岛,1900年伙同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侵入北京,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侵犯中国东北领土和主权,1914年侵占胶州湾,1915年向中国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秘密条款,1931年策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全境,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
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自觉肩负起了民族救亡的重任,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汇聚起全民族抗战的磅礴力量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的侵略和国民党大军的“围剿”、严酷镇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坚决抗日的主张,并坚持推进全国抗日局面的形成。
第一,举凡发生日本侵略的事件,中共中央都发表宣言、通电和文告一类文件,呼吁抗日救亡。如在1933年1月,发表《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愿在三个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宣言》,宣布愿意在停止进攻苏区、保证民众民主权利及武装民众创立义勇军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作战协定,反对日本的侵略。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宣言呼吁:中华民族正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必胜,不抗日则必亡,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号召全国同胞和国民党爱国将士,同共产党和工农红军一起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
第二,部署在东北发动直接的抗日斗争。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指示中共满洲省委:“加紧在北满军队中的工作,组织它的兵变与游击战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严重的打击”。据此,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东北各地党组织全力以赴,迅速掀起反抗日本侵略的武装。从1933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成为东北抗日斗争的主力,并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不断发展。
第三,掀起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很快在全国兴起。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各地中共党组织积极参加和组织了这些抗日救亡运动,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1935年12月爆发的一二·九运动,得到天津、上海、南京、武汉等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爱国学生的响应和声援,形成全国范围抗日救亡运动,强劲地推动了全国抗日的进程。
第四,积极支持和参与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后,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军民进行了“局部抗战”。如1933年,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等合作,组织抗日同盟军,抵抗日军对热河、察哈尔的进攻。中国共产党大力支持和声援各地局部抗战,有力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掀起。
第五,首倡并全力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和方针。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创造了条件。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国共两党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8月22日至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洛川会议)明确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同时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行全国人民、全国军队总动员和抗日的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教育政策等,其中心是中华民族全体动员和参加抗日战争,全国所有的活动和工作都围绕抗日战争并为抗日战争服务。
指明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坚定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全国抗战爆发后,如何进行抗日战争并争取抗战的胜利,非常现实地、急迫地、尖锐地摆在中国人面前。中日国力、军力悬殊,中国要与敌人搏斗并战胜之,需要有超乎寻常的一整套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和策略。中国共产党在此关键时刻,鲜明地提出一系列符合抗日战争规律、夺取最后胜利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正确地回答了中国抗日战争迫切需要解答的现实问题。
第一,《论持久战》指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为了揭示抗日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给全国人民指明抗日战争的进程和光明的前途,1938年5月,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写了《论持久战》。毛泽东关于持久战的论述,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清晰而有说服力地描绘了战争发展全过程的蓝图。它回答了人们思想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澄清了党内外的混乱思想,阐发了弱国战胜强国的战略理论,对坚定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坚持持久抗战、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产生了极大的动员和指导作用。
第二,奋力开辟敌后抗日战场。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后,中国共产党迅速把自己的部队——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在毫无外援的困境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子弟兵积极主动地挺进敌后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独立自主地开辟了敌后战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山东、华中等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独立开辟的敌后战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使抗日战争形成了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相互策应的有利战略格局。
第三,广泛发动抗日游击战的战略思想。1937年7月,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中,把游击战列为“坚决抗战的方针”之一。1937年10月下旬,他在与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把游击战列为抗战的“政治上军事上必需的条件”之一,提议把“单单正规军作战的局面,改变为发展广泛的人民游击战争配合正规军作战的局面”。他特别强调游击战是抗战相持阶段全国抗战的重大任务:“在敌人后方,一定要坚持游击战争,粉碎敌人的‘扫荡’,破坏敌人的经济侵略”。
02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就以深厚的家国情怀著称于世。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马革裹尸也要守护边疆安宁的铁血豪情;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推行新政力图挽救国家危局的责任担当;顾炎武高呼“匹夫有责”,以笔为刀唤醒布衣百姓“保天下”的使命意识……这些都源于中华儿女血脉里的爱国基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在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加深了对国家、民族的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孙中山等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激发了人民反抗西方列强、维护国家主权、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种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精神的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决定中国命运的主要矛盾,印刻在中国人民灵魂深处的爱国情感被空前激发出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呼吁下,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在这场全民族抗战中,涌现出了诸如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英烈和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及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他们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
03
必须毫不动摇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启示,就是必须毫不动摇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民族尊严绝不允许任何势力侵犯,同时任何力量也不能动摇我们坚持和平发展的信念。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挑战,中国人民将始终坚持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新的贡献。
(本篇图文综合整理自:《“四史”十八讲》《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实与影响:中共党史中的人与事》《中共历史探微》《新时代的理论思考(下)》《大国追梦》、人民网、新华社、新华网、中国军网、抗日战争纪念网、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官网、求是网、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全国政协微信公众号、宁夏博物馆)
![]()
(公告:转载请注明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投稿与合作事宜请在微信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