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8日凌晨】“距离再缩五米,别浪费火药!”炮火间隙里,连长王明德贴着耳机低吼。 暗夜被曳光弹撕得通亮,靠茅山西北侧那片不起眼的土丘,却卡住了129师侧翼突进的节奏。四座钢筋水泥碉堡像钉子一样扎在山腰,阻断了上升通道。山脚的临时观察所里,计算兵一次次调修射角,榴弹、破甲弹轮番砸上去,火点还活蹦乱跳——碉堡口冒出硝烟,机枪哒哒哒扫下大片火花。
![]()
有意思的是,爆破筒打进去也不见效。引信刚点燃,里面的越军就把筒子当皮球似的“咚”一声弹出来。那一幕,被冲锋队的士兵形容为“人比炮快”。连续三轮试爆全扑空,伤员越来越多,前沿阵地气氛说不出的沉重。
凌晨两点,爆破小组重新集结。名单里多了个名字——侯满厚。十九岁,个头不高,训练场上鲜少出声,大家对他的印象只有一句,“那小子钻研劲足”。此刻,他蹲在弹药箱旁,用刺刀量引线长度,嘴里叼着一截黑电工胶布。
![]()
“炸药包给我三块,多余引线全部剪短。”他说话像在交代家常,却透出股笃定。战友疑惑,连长却点头,示意火力组压制。
侯满厚贴地爬行,十几米距离被机枪火舌烤得发烫。夜风夹着尘土,他摸到第一座碉堡死角,拇指一摁摩擦点火帽,引线噼啪窜火。并没有立刻投掷,他握紧爆破筒,视线盯着火星衰减速度,心里兜着秒表——四、三、二……筒身翻转,顺势塞进射击孔。几乎同时,他侧身扑倒。巨响轰裂夜空,碉堡口喷出一道火柱,混着碎石和惨叫。
![]()
“有效!确认击毁一座!”指导员举着夜视仪大吼。炮兵趁势扭炮口,连续三发高爆落在前缘。尘幕升腾,侯满厚借烟尘掩护一口气冲进新炸出的弹坑,对后方喊:“再来三个!”声音不大,却透着火线特有的从容。
说句老实话,越军并不缺经验。第一座碉堡被拔掉后,余下三座立即调转火力,喷出的火线像织布机。侯满厚干脆让炮兵把弹道打成“阶梯”,洞与洞之间不到十米。他就沿着这条“爆破甬道”贴坑跳跃。第二次,他将改装短引线炸药包从观察孔推送进去,引爆时机对得恰到好处,越军连触碰都来不及。第二座碉堡粉碎。
第三座位置偏高,正面曝光时间更长。侯满厚干脆改变套路:先点燃一枚空筒作佯动,顺势滑入侧翼棱角,从墙根掏洞塞药。五分钟后,墙体整体塌落,机枪声戛然而止。
![]()
最后一座离山脊最近。对面也急了,连续抛出手榴弹阻击。侯满厚在靠近的一瞬,把事先用铁丝绑好的双联爆破筒抵住堡壁,拉火帽后整个人滚入倒伏树干后。气浪掀起半面堡墙,枪声到此为止。
硝烟尚未散尽,医护兵赶到,将昏迷的侯满厚抬下山坡。检查结果:震荡性休克,皮肉擦伤,却无致命损伤。部队继续翻过山脊,侧翼如期插入既定位置,为后续包抄撕开缺口。
![]()
不少战士事后复盘才发现,那套“握筒延时”战法看似简单,背后卡的却是引信燃速、射击孔尺寸、操作员心理极限三道参数。只要任何一点出错,要么爆破失败,要么自伤。侯满厚把课堂里的公式掰碎琢磨,硬是在实战里把误差压到一秒以内。不得不说,胆识配合算计,才成了那夜的关键变量。
战斗结束一个月,军区授予他“爆破英雄”称号。奖状薄薄一页,却让同行的炮兵老班长撇嘴笑道:“这小子,把所有教材翻个遍,还真翻出个命。”一句玩笑,点出一个事实——技术和勇气,缺一不可。
![]()
今天再回想那场山腰短兵相接,许多细节已被噪声掩埋,唯独那句轻飘飘的“再来三个”留在耳边。战场瞬息,生死一线,办法往往藏在心里那团不服输的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