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篇主要分享下小镇周末与一位朋友的茶话聊天,“作茧自缚”是他对小镇的批评,小镇觉得很有道理,也想听听大家的想法。
小镇平时与各界朋友交流挺多,准备不定期把这些交流分享下,计划以“小镇与朋友们的周末茶话”之类的形式分享,也有助于进一步打破信息茧房。今天就是一次尝试。
近期批评小镇“不接地气”的留言多了,主要是批评小镇说在中国生活成本低、人均月支出3000元就可以过得不错等,认为小镇偏离了人民、高高在上。
批评得对,但小镇觉得并非因为小镇“不接地气”,而是太接地气了,所以才招来这些批评。比如人均月支出3000元,这真的很低吗?根据全国居民家庭收入五等分表,2024年中间收入组家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3925元,月均2827元;城镇居民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8508元,月均4042元。中间收入组对应中国前60%到40%的群体,基本可以理解为中国家庭人均收入的中位数。
![]()
当前中国人均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65%左右,那么月均可支配收入4042元,人均月支出大概是2627元,还不到3000元。
这就是中国的现状。小镇希望能有更多读者了解当前国情,在此基础上知道中国为什么要尽可能保持低物价,理解为什么决策层对当前物价通缩整体持乐观态度,就是因为考虑多数人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开支。
虽然物价低也会影响部分群体的收入,但毕竟是间接的,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弥补,但物价一旦上升,对民众生活的冲击是最直接的。何况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本就有利于压制物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出现物价大涨,说明出了大问题。
小镇仍然认为写这些真实的情况是正确的,但小镇高估了少数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如昨天小镇写《》,为了论证中国政府对所有的事兜底,就拿烂尾楼举例,说在国外正常情况下,不管房子烂尾是否与政府监管有关,政府是不管烂尾楼的,无论开发商跑路还是银行监管不力,购房者依法诉讼就行了,政府不会插手搞保交楼。
这本来是很清晰的逻辑,但没想到有好几位读者强烈批评小镇,觉得小镇没良心,怎么可以说政府不应该管烂尾楼呢?
天地良心啊,小镇明明说的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政府必须管烂尾楼,是拿国外政府不管做了一个反面对比。还有一些质疑,就不一一列举了。基本上是阅读理解导致的误解,小镇欢迎一切批评,但是这种批评实在有些哭笑不得。
今天小镇跟一位朋友茶话聊天,这位朋友是比较资深的MCN机构的老板,挺成功。
跟他的交流就是从上面说的这件事开始,他直言不讳地批评小镇根本不会搞自媒体,纯粹是力大拍砖,也导致吃力不讨好、商业价值极低。
他说:
我能够理解你把读者当活生生、平等的人,希望能够写出优质的文章,兑现自己对读者的承诺,这很好,但这很不商业。所以你没注意到很少有商家愿意找你做广告吗?这虽然跟你不主动联系大公司、拒绝低质量广告有关系,但另一个原因是在你不断提高文章质量的情况下,导致你的读者过于理性了。理性在自媒体领域,是商业价值的毒药。
他说:
你有没有注意到,你现在的阅读数据掉得很厉害。现在整个社会越来越偏向短平快的短视频,导致图文整体流量都在下降,平台对图文的支持已经大幅下降了,这也是MCN机构进一步转型短视频的原因。因为现在绝大多数人就是不想动脑子,你非得让他们动脑子,这不就跟自己过不去?而且内容深了,阅读数就很难涨,曲高和寡啊。
要学会把自媒体当成一个生意,要从商业角度去创作,关键是把一切数据化,不要逆流而行。在流量互联网时代,愿意思考的人越来越少,而越是不愿意思考的人,商业价值才越高,关键是能把东西卖出去。
他还以两个账号举例:
一个账号读者很高端、很理性,这确实厉害,创作者有真东西,但理性高端也就代表了挑剔,对内容挑剔、对带货的商品挑剔,简单地说“不好骗了”,商单成交就低。除非是特别有技术含量、性价比、格外优质的商品,可这种商品根本不愁卖,广告费、抽佣就极低。
另一个账号可能关注者只有前一个账号的十分之一,但内容很低质,天天发各种谣言、骗术、阴谋论,大谈国际博弈背后的人事斗争,还说能带着赚大钱、轻轻松松搞副业,毫无节操的把一个破烂玩意吹成诺贝尔奖产品。但这样的商业价值高得很,一年收入几百万、上千万并不难,这就是定向收割。
打广告的,越是产品不行,抽佣给得越高,30%是起步,50%甚至70%都很正常。而且不用担心这些粉丝会觉得被骗了,他们连这么低端的内容都轻信,就说明没啥辨别能力,说不定还觉得占了大便宜,还要拉着周围人一起消费呢。
这位朋友继续炮轰小镇:
人家都是想办法制造信息茧房,把自己吹成国师、救星,可你倒好,总是强调自己并不牛,不过是普通人运气好,一定有错误,还想尽办法提高读者认知,好多人搞不明白的,就会认为你自相矛盾,你还得想尽办法解释,不让粉丝形成崇拜心理,这还怎么洗脑?不洗脑怎么赚钱?
这吹牛也罢了,还主动挑破信息茧房。结果就搞得读者更理性,确实不容易上当受骗了,可商单核心就是骗啊,不容易被骗的读者有啥商业价值?在资本眼中,容易被骗,能够赶着粉丝去消费,这才有价值。
之后批评更加直接,还举了一些例子,谈如何高效“收割”粉丝,他的原话是兑现商业价值。比如他提供了一个思路,说从商业角度,不要把铁粉看得太重,可以测算下一个铁粉能够提供的最大价值是多少,比如1000元或者2000元,只要卖掉后超过最大价值,那就值了,而且当期一次性兑现要比后续缓慢兑现,不确定性更低。
他的话概括起来就一句:在营销领域,不把人当人,而是当成数字,才能收益最大化,商业价值本质就是忽悠人掏钱的能力,哪个账号、哪个平台吸引的低认知能力人群越多,商业价值就越大。
更多的不一一赘述了,省得不了解小镇的,还以为小镇准备这么干。再次提醒,上述是这位朋友说的,不是小镇说的。
小镇回复说:
你这不就是诈骗逻辑嘛。搞诈骗的第一次通话一定要用蹩脚的普通话,话术也一定漏洞百出,这就是筛选掉认知较高的,能够被这套低级话术吓到的,才是优质的潜在收割对象。
小镇继续回复:
你说的这套,小镇都懂,想要赚钱,良心不能太高,之前也写了一篇文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良心低一点,确实能更轻松赚几倍的钱,但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总得积点德吧。
真要赚钱,太容易了。就说留学中介,“卖”一个人留学起码分润大几千元。小镇自己就认识搞小众出国留学的,稳稳地拿北欧小国本科学位,国内也承认,语言要求也低,说白了就是混。可是,真正有钱不需要操心孩子就业的,人家去了也就去了,无非让孩子玩几年,去欧洲那几个小国惹上恶习的可能也低;但现在留学真正收割的恰恰是不懂这些事的中产,人家把房子卖了把孩子送出去,还指望孩子就业后把钱赚回来,骗这种钱太烫手了。小镇要做的恰恰是提醒中产不要迷信把孩子送出国,要多思考。
这位朋友也认可小镇的观点,毕竟要不是认同小镇的为人,也不会成为朋友,他就是觉得小镇应该想办法把收入在合理范围内提高一点,起码达到这个行业的平均水平。
简单说说探讨的一个方向,那就是认清中国多数人认知和信息搜集、辨别能力不高的现实,找一个领域去进行知识付费,要大幅降低提供的内容水平,简单易懂,直接给出确定性的答案,让人觉得值,然后更轻松的赚钱。
他是这么说的:
大多数人认知低,甚至连长点的文字都看不下来,稍微复杂点就难以理解,就比如你在文章里只是进行了下中外对比,就好多人误会了,这还是天天看你的长文的读者,其他人就更低了。
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要把事情说得太复杂,就简单概括,告诉他们就这么干,而且要抓住人的刚需,最好是直接搞一个模板,简单培训就可以找人去复制。
相比这些人被错误信息毒害,简单而又正确的信息就像保健品,最起码无害,还能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
他还根据小镇的文章举了一个例子:
说你不是最近一直强烈建议所有人一定要买国家的社保,还建议读者查下父母社保情况,尽快在今年补缴城乡居民社保吗?
这个社保就是刚需。现在很多人虽然在网上说不缴社保,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很在意社保,自己缴纳社保的越来越多,但很多人搞不清楚最基本的社保知识,不知道如何缴纳社保能够交的少、领的多,说白了就是回本要快。
他就建议小镇可以研究下,搞出来一个模板出来,但不要把这个表格和逻辑直接分享出来,而是搞直播,去拉人头,一次直播最起码能拉到几位、十几位想要付费定制社保缴纳方案的,一个人收69元、99元,轻轻松松一个月几万块。
他还说:
这样干也不影响你继续追求内容质量。要把创作和赚钱分开,不要把创作和赚钱合并。创作尽管去追求提高自己、与读者共同成长,通过这个途径跟更多高认知的人做朋友;至于赚钱,就要瞄准低认知的多数群体。
小镇说:
你说的69元社保定制,确实很简单,几个小时就能把东西搞出来,去短视频、小红书之类平台开个直播,花钱针对30到50岁人群定向投流,千分之一的成单应该可以做到,而且潜在需求特别旺盛。但这种有利于大众的事,小镇还是更希望整理出来公开发布,让大家尽可能传播,而不是作为赚钱的手段。
这位朋友评价道:
你还是不缺钱。不过想免费发就发吧,跟你打赌,你越是免费发,越是不被重视,还要骂你写的是啥玩意、骗人交社保。
你就算把方法都放出来,很多人也是搞不明白的,几百字的文章都读不明白,又怎么可能搞明白这个。以后等你缺钱了,把这些东西整理下,不影响继续赚,反正哪怕20年后,全民认知能力也不会有多大提高,这种钱,随时都能赚,就看你啥时候丢掉“文人”的包袱。
小镇哈哈一笑,回复说:
确实钱够花了,虽然现在有些收入焦虑,不过等真的特别缺钱的时候再说吧。
你说的20年后,全民认知能力不会有多大提高,这一点很赞同,甚至小镇还认为全民认知能力可能下降。因为在AI时代,大量错误信息和理论被更加轻松地制造出来,导致人更难锻炼认知能力,尤其是从小就生活在信息泛滥的移动互联网和AI时代的年轻一代,看似见识更多,但认知更不上见闻拓展,导致非常焦虑又缺少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慢慢提高认知,更容易成为被收割的对象。
小镇更想尝试的,不是赚钱,而是希望探索出一条可能有效的道路,哪怕在AI泛滥的时代,仍然可以有效提升认知。小镇坚信,社会一定会向前进步,一定有很多人关注内容质量本身、愿意支持坚持良心的创作者,虽然这种支持商业价值不高,更难转化为收入,但反过来,这种高要求,恰恰倒逼自己不断学习、提高自我认知,对小镇个人成长更有利。
至于赚钱多少,反正小镇自己也说了月支出3000就够生活了,哪怕翻一番再加上孩子,也不过一个月1万多,考虑储蓄再翻倍,社平三倍收入也够了。既然如此,何妨顺应本心任性一下。
最起码,事做得堂堂正正,线下见到朋友们,也不会觉得掉价。都已经40不惑了,虽然阅读和收入下降确实焦虑,但还不至于因此对未来人生机遇感到迷惑。
最后小结:
这位朋友同意小镇把交流内容分享出来,他相信小镇很清楚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毕竟小镇职业就是干这个的。
很开心与这位朋友的交流。
个人自媒体与MCN老板、创作与商业等不同思维的碰撞,很有启发。虽然并没有解决小镇阅读下降、平台不推流、收入低于平均水平并且增长陷入瓶颈、个人创作也越来越难等等实际问题,但交流之后,更加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至少在当下,还有比赚钱更重要的个人追求,如此,就少了焦虑,继续按照既定方向努力前行,无非日拱一卒。
只管做好自己认定的事,并且长期坚持,至于其他外物,就随缘吧。就如小镇十几年前老领导入职交流说的:“晋升是组织决定的,个人唯一能决定的就是努力把工作做好,然后相信组织,如果一个人只把晋升作为乐趣和人生意义,那么一生大多数时间注定是痛苦的。”
这位朋友也是发自内心为小镇着想,一眼就看出来小镇的纠结和懒惰。赚钱对小镇来说确实不难,流量思维也懂,不至于违背良心和道义,只不过习惯了舒适区,懒得折腾。但最起码可以先把各个平台的账号都开起来,找个实习生全平台转发。
还是要勤快起来,想到就要尽快落实。
还请大家多多支持小镇的知识星球,也让小镇安心创作本身。
本周更加勤快了,星球发了4篇正文,小两万字。包括谈当官、“三资”改革、智库内参和规划故事、中美谈判等。具体发在次条了。
其他文章推荐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备用:大树乡谈2022、大树乡谈202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