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漫长的演化历程中,曾遭受无数次小行星的撞击,这些撞击事件深刻地影响着地球的地貌、气候、生物演化等诸多方面。如在6,500万年前,数量众多的恐龙等爬行类动物的短时间灭绝,就被认为是一次巨大的小行星撞击事件造成的。
![]()
实际上,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自从地球形成以来就从未停止过,近1万年来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小行星撞击事件,就发生在广东肇庆。据新华网10月22日报道,国际学术期刊《极端条件下的物质与辐射》近日刊发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陈鸣团队的研究成果,正式确认广东肇庆市德庆县发现金林陨石坑,就是1万年来最大规模的小行星撞击事件造成的。
![]()
陨石坑的惊世发现
广东肇庆德庆县的金林陨石坑,位于金林水乡旁的低山丘陵地区,坐落在一座海拔约630米的花岗岩山体上。其呈现出略椭圆的碗状洼地形态,东北—西南向直径约900米,西北—东南向约820米,坑深约90米,整体向西南倾斜约13°。
![]()
从空中俯瞰,这个巨大的碗形凹坑,宛如一座指向苍穹的巨大天文望远镜,静静地诉说着万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撞击事件。
![]()
此前,全球已发现的全新世(11700年前至今)陨石坑规模普遍较小,直径大多小于100米,最大也仅300米。相比之下,金林陨石坑的规模堪称巨大。其发现过程凝聚了科研人员的诸多心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陈鸣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和地质样品检测,在坑底花岗岩碎块中发现了石英击变面状页理(PDFs),这是陨石撞击产生5 - 30吉帕高压冲击波的独有痕迹,成为了确认金林陨石坑撞击起源的决定性证据。
![]()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由强烈冲击波作用引起的岩石和矿物冲击变质现象,进一步证实了该坑是由地外小天体超高速撞击形成,而非地球本身地质作用导致。
威力惊人的撞击
据估算,形成金林陨石坑的小行星直径至少30米,撞击速度达15 - 25千米/秒。如此高速的撞击所释放的能量极其巨大,相当于60万吨TNT炸药的当量,约等同于40颗核弹同时爆炸。巨大的能量瞬间释放,使得一座花岗岩山体的山坡被砸出一个巨坑,其冲击力改变了当地的地形地貌,对周边的地质构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
这次撞击发生在全新世早期至中期,属于较为年轻的撞击构造。研究人员结合当地花岗岩化学风化速率(0.038毫米/年),以及坑内花岗岩碎块风化较轻的情况,推测出了撞击发生的大致时期。
这一时期,地球上的生态环境正处于不断演变的阶段,此次撞击事件无疑在地球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陨石坑保存的奇迹
在地球上,由于地质活动频繁、风化作用强烈等因素,许多陨石坑难以完整保存下来。我国此前仅在东北地区发现了4个陨石坑,而在南方地区,长期没有找到陨石坑的相关痕迹。
金林陨石坑所在的北回归线绿洲地带,属于亚热带温暖潮湿气候,雨水充沛、植被茂盛,地表岩层的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十分强烈。在这样的环境下,金林陨石坑却能完好保存,堪称自然奇迹。
德庆县花岗岩分布广泛,占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厚达数十米至上百米、以红色土壤物质为主的风化壳,地质侵蚀作用显著,土壤崩岗现象频发。但金林陨石坑特殊的地质构造,由红色土壤与花岗岩碎块两种主要物质混合构成,使其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得以留存,为科学家们研究小行星撞击事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样本。
重大的科研与文旅价值
金林陨石坑的发现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在科研领域,它为全球陨石坑研究,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温暖潮湿地区的陨石坑调查提供了重要经验,拓展了全球小天体撞击事件的空间分布数据。
同时,地球陨石坑与天体的形成和演化、地质变化、环境与生物突变事件、矿产资源等方面密切相关,涵盖广泛的知识领域,通过对金林陨石坑的深入研究,为科学家们更全面深入了解地球历史与宇宙奥秘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
从文旅角度来看,金林陨石坑景观震撼,视觉冲击力强,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当地计划将其与明清古建筑、农耕文化联动,打造“天文探秘+生态旅游”线路,有望成为地质科普、旅游与科研的新热点。这不仅能促进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还能提升公众对天文地质科学的认知和兴趣,实现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
![]()
消息来源:新华网10月22日报道《正式确认:广东金岭陨石坑为1万年来世界最大规模小天体撞击形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