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的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WDCC2025)在此盛大举行。本届大会以“设计无界,生生不息”为主题,以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时尚设计、数字设计、服务设计五大领域为切入点,汇聚了全球顶尖的智慧与声音,共同擘画着一个更具韧性、更可持续、更以人为本的未来蓝图。在北京金融科技学院新视界设计产业学院支持下,创意艺术学院教学副院长刘庆梅、教师王月颖受邀参加此次大会。
![]()
![]()
探索智能设计未来图景,智能设计论坛
在位于上海绿地外滩中心的“WDCC 2025智能设计论坛”上,一场关于未来设计范式的深度探讨正在展开。论坛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和上海创智学院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央美术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等知名学府的顶尖学者,以及创意产业的领军者,围绕“智能信息设计”、“智能交互设计”、“智能工业设计”等关键方向展开深入探讨。
![]()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胡飞教授在致辞中系统介绍了学院在智能设计学科建设上的创新实践。学院自2016年将人工智能从学科前沿方向发展为赋能整个学科的创新底座,形成鲜明交叉特色。并与头部企业深度合作,持续推动人机协同的智能设计创新发展。
![]()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主任徐迎庆教授强调学科交叉在推动设计革新中的作用,认为设计思维与计算、工程思维的融合将不断拓展人机交互与信息艺术设计的边界。
![]()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胡洁则以高端装备为例,阐释人工智能在创新设计中的独特价值,并结合实践案例展示其赋能路径。
![]()
同济大学、上海创智学院教授曹楠提出“从智能涌现到创意涌现”的研究视角,强调大模型在提升设计效率的同时,更能在交互与应用中激发新的潜能,为智能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陈为探讨人工智能在绘画、古籍等文化工程中的应用,提出技术应成为文化传承与国际交流的桥梁。
![]()
中央美术学院费俊教授提出“混合智能”概念,认为人工智能将重塑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范式。
![]()
香港科技大学麻晓娟副教授则从人本设计出发,展示智能如何在教育与健康中扩展设计空间,推动设计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预测。
智能设计正经历一场从“执行指令”到“激发创意”的深刻范式转移。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不再仅仅是提升效率的工具,而是逐渐演进为一个能够提供策略建议、生成颠覆性方案,甚至预见市场需求的“思想伙伴”。这一转变预示着设计行业的生产关系与价值创造模式将迎来重大重构。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关键议题,智能设计正成为推动学科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从智能与设计的交叉研究,到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再到信息可视化与人机交互的前沿探索,本次论坛集中呈现了学术界与产业界在智能设计领域的最新成果与未来展望。
服务设计赋能:
从“美化体验”到驱动系统性变革的核心引擎
![]()
在主题为“服务设计赋能生态、生产、生活”的XaaS服务创新国际会议暨第八届中国服务设计大会上,服务设计的战略性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会议旗帜鲜明地指出,服务设计已成为应对全球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系统性力量。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同济大学设计学科带头人娄永琪教授的论断精准而有力:“服务设计正转向产业与创新的核心引擎。” 这意味着,服务设计已从产品链条的末端——用户体验的优化环节,前移至顶层战略规划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驱动着价值在生态、生产与生活三大维度中循环共生。
![]()
世界绿色设计组织总干事、光华设计基金会理事长邢雷则认为,要提升服务设计的社会认知度和政策影响力,加快专业化人才培养。
![]()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胡飞教授发布的 《公共服务设计上海行动2025》 尤为引人注目。胡飞教授强调:“服务设计不仅是改善体验的工具,更是应对全球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报告详细阐述了服务设计如何在公共治理、绿色转型与社会包容等复杂系统中,提供兼具前瞻性与可落地的创新路径。
主题演讲
会议还邀请多位中外专家作主题演讲,围绕人本关怀、产业协同与城市未来展开分享,带来了多元视角与前沿思考。
![]()
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副教授Carla Cipolla在主旨演讲《服务设计的诗学:为人际关系而设计》中指出,服务设计应超越流程与效率,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她强调,应将文化敏感性与情感体验融入设计,使服务成为重建信任、促进社区韧性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桥梁。
![]()
上海电信公共服务大客户部云技术总监沈鸣先生在演讲中指出,教育正从知识密集型向智能密集型转变,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并强调,未来教育应融合校企资源,共建创新型、可持续的智慧教育生态。
![]()
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Jung Joo Lee则认为,未来的出行系统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社会、政策与人本价值的系统协同。她提出,设计师在其中的角色是连接不同利益方,让科技创新真正服务于人,构建更安全、公平与有韧性的未来出行生态。
![]()
中国服务设计教育联盟负责人、SDN北京负责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国胜指出,中国服务设计已进入“从推广到深化”的新阶段,教育应从工具教学转向系统研究与行业共识建设。他强调,设计教育需融合设计思维、工程与管理三大要素,推动从“工业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型。应建立服务设计的“工效学”评价体系,以科学方法衡量服务的有效性、经济性与体验性,从而为中国服务设计教育奠定更坚实的学术基础。
![]()
丹麦奥尔堡大学副教授 Luca Simeone 在演讲中分享了其在意大利都灵开展的AI与服务设计结合项目。Luca强调,未来城市设计需在开源与责任、标准化与多样性、透明与隐私之间取得平衡,并通过前瞻性思维和服务协同,构建具备韧性、包容性与社会可持续性的城市系统。
![]()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辛向阳教授发布《2025中国服务设计发展报告》。他表示,中国正从服务经济迈向服务型社会,这不仅关乎经济结构的转型,也涉及就业、消费和产业融合等多重议题,服务设计的价值在于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真正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并呼吁通过人才培养与制度建设,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AI与服务设计:一场注定发生的“双向奔赴
技术的极速演进为设计领域注入了最大的变量。在“2025全球服务设计联盟上海论坛暨成功设计年度盛典”上,这场关于技术与人文如何共舞的讨论达到了高潮。
![]()
全球服务设计联盟(SDN)主席Birgit Mager女士带来了第三代服务设计的前沿思潮,勾勒出服务设计更宏大、更整合的未来图景。桥中创始人、SDN上海主席黄蔚女士则用“双向奔赴”这一精妙的比喻,定义了AI与服务设计的关系。她指出,面对AI的澎湃浪潮,设计界不应是被动的适应者,而应是积极的塑造者。AI所拥有的强大算力与数据洞察能力,如同一艘动力强劲的航船,而服务设计所秉持的人文关怀、系统思维与共情能力,则是指引航向的罗盘。唯有二者的深度协同,才能确保技术进步不会迷失方向,从而共同构建出一个不仅高效智能,更充满温度与包容性的未来服务生态。
结语
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已落下帷幕,但“设计无界,生生不息”的主题余音绕梁。它向我们清晰地揭示:设计的边界正在消融,它正与科技、商业、社会和环境深度交融,成为一种基础性的创新方法论。从智能设计论坛上对未来的大胆构想,到服务设计大会上对系统性变革的务实推动,大会所呈现的已不仅是趋势的观察,更是行动的号角。这场盛会,为所有关注创新与未来的人,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行业地图与思想源泉。
会场一览
![]()
![]()
![]()
![]()
![]()
![]()
滑动展示更多
本期来源 | 创意艺术学院
文稿 | 刘庆梅 王月颖
审核 | 孙思宇
监制 |宣传中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