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江来
来源 | 看电视
当炫目的舞台设计模糊了歌声本真、冗长的背景叙事稀释了音乐浓度,音综市场正陷入视觉过载、赛制同质化的困局,回归音乐本身,让听觉主导观众的感官体验,成为业界和观众呼唤已久的音综创新方向。
10月18日播出的由优酷、北京卫视、保利文化、海西传媒、翊歌文化出品,阔景音乐联合出品的首档“纯听觉”盲选演唱组合音乐竞技节目《一起开麦吧》,正以返璞归真的创作理念撕开行业迷思,通过让声音重新成为主角,探索音综对音乐本源和专业主义的回归。
![]()
在这个视觉刺激日益饱和、歌手包装过度的时代,它大胆地选择了“闭上眼睛”。在四十间白色盲听空间里,不关乎颜值、造型和包装,只有声音在流动、碰撞、交织。节目以一场剥离视觉干扰的听觉实验,为创新乏力的音综市场注入久违的纯粹声浪,在视觉奇观泛滥的当下引导大众和行业重新回归听觉本质。
盲听革命:让声音成为唯一的通行证
音乐的本质是听觉的艺术,而《一起开麦吧》的颠覆性创新,正在于构建了一个“去视觉化”的声音竞技场。节目设定的“40间盲听空间”赛制,将40位选手置于彼此隔绝的隔音间内,匿名开麦,仅凭歌声完成双向选择。选手需集满4赞方可获得组队资格,而每人仅有8次点赞机会的限制,这让选手的每一次选择都成为对声音品质的精准投票。
这一机制彻底剥离了颜值、人设、经历、光环等附加干扰,使所有选手、开麦召集人、五位陪训师和观众都回归听觉本能,在《一起开麦吧》中,声音真正成为唯一的通行证。
首期节目便以戏剧性名场面印证了这一设定的魅力。音乐陪训师张碧晨伪装成普通选手登台,以一首《挚友》展开声音的“伪装测试”。她细腻婉转的处理和极具故事感的音色,让隔音间里的选手纷纷惊叹“这绝对是专业级别的”,最终收获满堂喝彩。
![]()
这一精心设计的环节并非噱头,而是对节目核心逻辑的生动注解:在纯粹的听觉语境中,专业实力从来不会被表象掩盖。当在场选手看不见演唱者时,耳朵异常敏锐,评判标准也变得格外纯粹,也因此,一批宝藏选手得以凭借声线特质突围。
04年出生的龙昱寻以极具辨识度的反差声线演绎经典老歌《不让我的眼泪陪我过夜》征服音乐陪训师杨坤和一众选手,成为盲选中的黑马;吉他弹唱歌手景生辉则用充满颗粒感的独特嗓音,将原创作品《最完美的一天》表达出极强的冲击力。
![]()
同为原创音乐人的陈央,以融合地方方言的个性化创作和极富感染力的自由表达获得一致好评,被评组乐队“玩音乐”的绝佳人选;刘明宜更以空灵通透的声线一举斩获22赞,成为首期“点赞王”,其内敛害羞的性格与舞台上的声音表现力形成强烈反差。


第二期节目更是一股脑集齐了磁性、浑厚、甜美、空灵等多种音色,这些各具特色的声音在盲听环境下绽放出独特光彩。他们的脱颖而出,恰是节目声音至上理念的最佳注脚。
![]()
而仅凭声音进行交流和选择的赛制设计,在充分释放选手歌唱实力和音乐能量的同时,也为节目带来了极高的竞技门槛与戏剧张力,第二期首次亮相的“孤注一掷”特别机制,更进一步凸显了赛制的残酷和真实。
当选手特别喜欢某位开麦选手时,可选择拍下all in灯直接发起组队邀约。而这也蕴含着巨大风险,all in选手向指定选手展示舞台后,若被拒绝将直接淘汰。当公认的“超级大vocal”21号维莉莎一曲《煎熬》唱罢,34号选手蒋晋禹选择“孤注一掷”向其发起组队邀约,却因对方坚持“想要一个全女团”的组队理念而遭拒绝,声线极富特点的34号选手也只能在残酷机制下遗憾离场。


最大化排除视觉干扰的评判环境,让选手们独特音色的辨识度与音乐个性被无限放大,而从节目赛制设计和呈现效果来看,声音本身的确能够超越身份认知和其他外在因素,产生最直接的情感冲击。这种“去伪存真”的设定,让音乐回归到最本真的状态,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观众重新审视好音乐和好歌手的标准。
当视觉干扰被剥离,观众不得不更加专注地聆听声音本身的质感和情感的传达,这对于重塑音乐审美标准、提升大众音乐鉴赏能力无疑也具有正向价值,而这种审美校准或许也将反向影响音乐产业的创作导向,让“好听”重新成为音乐的首要标准。
声浪群像:
组合成长中的专业护航与情感联结
如果说“盲听盲选”是节目埋下的种子,那么音乐组合的诞生与成长便是花开的过程。相较于个人竞演类音综,《一起开麦吧》的有趣之处在于,将音乐创作和表演从个体才艺展示延伸至群体声音联结,它并未将组队视为音乐选拔的终点,而是以激活声音化学反应为核心,展开了一场关于协作与创造的音乐社交实验。
前两期节目中,多组风格迥异的组合已初露锋芒,他们的成长轨迹既印证了声音搭配的无限可能,也凸显了节目专业护航体系的价值。
首期节目中,景生辉、龙昱寻、赵展彤、杰克四位选手在盲选阶段仅凭声音相互吸引,选择成组,基于对彼此声线特质的印象和合作可能性的判断,接受彼此不见面“背靠背”半小时备战合作舞台的极限挑战,完成了《眼色》的改编与演绎。

四人的差异化音色搭配成为亮点,不同音区彼此支撑,男女声相互缠绕、形成呼应,最终获得张亚东等陪训师的高度评价。这个仓促却惊艳的舞台,恰恰证明了纯粹声音联结的韧性。
![]()
类似的声音碰撞奇妙反应在第二期持续上演。大牛(牛梦瑶)、莫海婧、维莉莎的“girl power组合”组建过程颇为精彩,虽无法见面但三人已通过歌声交流“爱上彼此的声音”,她们以三种不同质感的女声演绎《Simon》,从和声编排到情感递进均展现出成熟把控力;

康子奇与冯宸铭的 “兄弟锁死” 组合在第二期终于等来许钊豪的加入,三个音乐喜好相似的男生,在合作中相互托举,形成了更为丰富的男声层次,演绎的《野子》以粗犷与温柔交织的声线赋予歌曲另一重解读;刘明宜、陈航等慢热型内向选手,也在盲听环境下凭借对声音的直觉找到了志同道合的音乐伙伴,“合唱搭子”们的默契合作展现了纯声音匹配也能产生深厚的情感联结。

演唱组合的形成过程被陪训师和观众形象地称为“声音恋综”。选手们在完全不知道对方姓名、长相、年龄、背景、从业经历的情况下,仅凭对彼此声线的欣赏与契合度做出选择,这种纯粹基于音乐本体的社交方式,为音乐综艺的情感叙事提供了新的可能。
以声识人、以音聚友的模式,构建了一种去中心化的人才发现机制,也打破了传统音综由导师主导的选拔路径。不同于其他节目中导师的权威评判,《一起开麦吧》设置的开麦召集人、组合陪训师、音乐陪训师、制作陪训师分工明确,构建了为组合成长全方位护航的支持体系。
开麦召集人王源面对登台紧张的选手温暖鼓励,成为竞技氛围下令选手卸掉压力的暖心力量;
![]()
组合陪训师蒋敦豪以过来人的经验成为选手最亲近的成长参照,他分享的组队磨合技巧帮助选手在短时间内找到默契,组合陪训师李艺彤则以其活泼个性,助力组合化解组队初期的拘谨;
![]()
音乐陪训师杨坤、张碧晨则直击专业核心,从咬字、唱法、音色、技巧、情感表达等音乐细节给出专业建议;而制作陪训师张亚东的指导更是堪称“教科书级”,寥寥数语便点透了选手演唱和合作中的问题与潜力。
开麦陪训团不仅从专业成长和团队磨合维度助力选手实现从个人独秀到集体绽放的蜕变,更以逗趣互动拉近与年轻选手和观众的距离,如意外开启的MBTI分享环节中找到多个同频伙伴,呈现出陪训师之间的融洽氛围,也为节目紧张的竞技氛围注入轻松活力。
声量永续:纯粹声音实验激活音乐生态
秋冬时节,音乐类综艺再度霸屏,多档差异化题材和类型的音综正面对垒。而以复归声音本真为特色的《一起开麦吧》,成为当下电视荧屏和喧嚣音综市场的一股清流,事实上,其所承载的意义也不止于一档综艺本身,更像一场关于音乐人才选拔、创作激发与合作模式的系统性实验。
节目冲刷着过度依赖包装和话题的行业惯性,以声音为核心纽带,不仅诞生了诸多直击人心的舞台表演,更通过创新节目模式,为华语乐坛输送新鲜血液,激活原创孵化与经典重塑的音乐生态,为音综创新和产业赋能提供了一条回归本质的破局之路。
节目依托“盲听盲选”模式,建立了一条纯粹的歌手选拔和成长通道,通过拆除外形、故事等声音特质之外无形的墙,让大量拥有独特声线但外形不符主流审美或性格内向的实力派被看见,向乐坛输送不被视觉标签定义、未经传统选拔标准过滤的宝藏新人。
节目的颠覆性赛制,也将品类更多元、特质更鲜明的歌手纳入其中,如节目对于原创音乐的尊重和包容,为创作型歌手提供了展示平台,不仅拓宽了市场对于“好歌手”的定义,也丰富了华语乐坛的声音图谱。
从张碧晨伪装演唱引发的全场惊叹,到选手组队时“声音恋综”般的拉扯与契合;从半小时备战的极限挑战,到组合舞台上的默契演绎,节目已经用前两期的内容证明:当聚光灯和故事渲染让位于纯粹的演唱,在抛却流量噱头的专业坚守与不掺煽情的真挚情感表达之下,音乐依然能凭借其本真力量穿透屏幕,拥有直抵人心的强大感染力。
![]()
而这种纯粹专业主义的力量和好音乐无需过度修饰的坚定信念的背后,是出品方海西传媒与制作团队对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
作为打造过《种地吧》等现象级节目、接连生产精品节目的制作力量,海西传媒再度命中当前音乐题材节目创作以及华语乐坛发展中的痛点,以声音的纯粹性破局,构建了前所未有的音乐人才选拔与孵化机制,重塑基于声音契合度的音乐社交新模式,探索了更具创造力和随机性的音乐组合表演的新可能,为原创音乐生长与经典重塑提供沃土。
北京卫视与优酷作为双播出平台,构建了主流公信力与网络传播力并举的传播矩阵,使节目声量实现几何级放大。曾推出《跨界歌王》《最美和声》等标杆级音综的北京卫视,进一步释放其成熟的音综制作经验和雄厚的受众基础优势;优酷则依托大数据分析能力和互动基因,以网感十足的运营策略持续引流,推动节目向各圈层用户的高效触达,台网双平台既保障了节目的专业底色,又拓宽了节目与观众情感共振的维度。
作为出品方之一的保利文化,也凭借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深厚积淀和顶尖艺术审美,为节目向线下产业延展、搭建人才孵化闭环注入独特价值。
当音乐题材内容回归声音的本质,当创作和表演摆脱外在的束缚,华语音乐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已经播出的前两期节目只是这场声音冒险的开端,随着赛程推进,已成型的组合将面临更严苛的考验,未组队的选手仍在等待声音的缘分。
我们有理由期待,在接下来的节目中,这些因声结缘的组合将带来更多突破想象的舞台,那些尚未被发现的声音宝藏将持续绽放光彩。而《一起开麦吧》所设定的“纯听觉盲选演唱组合音乐竞技”模式,或许将成为行业转型的一个重要注脚——最动人的永远是声音本身。好音乐并不需要多余的装饰,只需要一个真正懂得倾听的舞台。
主编:罗姣姣
文:江来
排版:所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