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岁的王大爷最近很困惑。前些年体检查出“低密度脂蛋白偏高”后,家里人变得格外紧张,生活节奏陡然变化:各种降脂药轮番登场,每日三餐按食谱严格管控,“能不出门就别出门,别惹心脏出事”。
可半年过去,王大爷不咳不喘、精神头很好,复查指标虽略有波动,却始终没有突破“危险线”。
![]()
医生倒是反复叮嘱:“控制在一定范围,其实无需多虑,更没必要过度用药。”他一头雾水:第一,既然低密度脂蛋白(LDL-C)被称为“坏胆固醇”,为啥医生说不用急着吃药?
第二,这个“合理范围”究竟指多少?相同状况下,是不是每个人都得长期吃药?
或许你也曾被这些问题困扰。事实上,多名院士联合发布的一项研究给出了全新答案,只要“坏胆固醇”别超过关键数值,很多中老年人根本不需要用药。
那么,这个数值到底是多少?坚持哪些健康习惯能让高危风险人群远离无效用药和副作用?别心急,下面我们逐一分析。
在人们眼中,“低密度脂蛋白(LDL-C)”常被贴上“坏胆固醇”标签。它确实与动脉粥样硬化、心梗、脑卒中等疾病风险密切相关。但真相远没有那么简单。
![]()
低密度脂蛋白本身是人体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运输胆固醇到身体各组织,是细胞合成与修复的“搬运工”。
如果完全没有它,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因此,“坏”只是相对的,如果过量升高,才会使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
据多位心血管领域院士总结的临床研究,对于一般中老年人来说,只要低密度脂蛋白(LDL-C)维持在2.6mmol/L(约100mg/dL)及以下,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无明显动脉粥样硬化“证据”,
绝大多数人其实“不需要立刻吃药”。而如果LDL-C>3.4mmol/L(约130mg/dL),或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高危,才建议考虑药物干预。
2019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明确指出:仅因年龄增长或基础慢性病,若LDL-C未超风险临界值,可通过饮食、运动等生活管理优先干预,不必急于依赖降脂药。
这也意味着,家里老人查出“胆固醇偏高”莫急病乱投医,切勿“一超标就吃药”。
![]()
有人会疑惑,血脂“稳在边缘线”,要不要提前吃药预防未来风险?其实,药物干预虽然能迅速下调LDL-C,但如果个人基础心血管风险并不高,过度干预反而易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如肝肾损伤、肌肉酸痛、消化不良等,个别人还会影响血糖。
中国心血管领域院士团队发布的一组对照研究指出:中老年人中,长期规律饮食+合理运动的个体,LDL-C年均下降幅度达12.6%。
该组样本中,未用药群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单纯药物组无显著差异,说明“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逊于早期药物使用。尤其对60岁以上、无复杂基础病的中老年人,先改变生活,再观察血脂变化,有数据更安心。
医生一致认为,防治高胆固醇的首选方式应为“生活三步法”:
均衡饮食。多吃全谷物、高纤维、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鱼类和坚果,控制红肉、动物内脏和高糖食物,低盐饮食。以“手掌心大小”计算蛋白,避免暴饮暴食。
![]()
规律运动。每周不少于150分钟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以“慢到说话但不能唱歌”的节奏为佳。研究显示,适度运动能帮助LDL-C下降8-12%,并显著提升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
控制体重及戒烟限酒。体重指数(BMI)控制在24以内,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15g,全面戒烟。此外,学会规律作息,减少熬夜,也能降低心血管负担。
每年体检。建议关注“总胆固醇、LDL-C、HDL-C及甘油三酯”四项指标。对于反复超标者,尤其有家族心血管事件史,应随访专科医生,合理评估是否需要药物干预。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