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前言
济州岛渔港的朴船长收网时差点晕倒在甲板上。
渔网里堆着半船透明的毒水母,分拣半天只找出两箱凤尾鱼,卖的钱刚够当天燃油费。
![]()
而两个月前,济州渔船船东协会会长洪锡熙的船被巨浪掀翻,5 名船员永远没回到岸上。
去年韩国周边海域 164 名渔民死亡或失踪,比前年激增 75%。
渔民们说 “海变了”,但深入追问才发现,这场海上悲剧里,天气只是开始。
![]()
海水变暖后:鱼跑了,危险来了
韩国海域的 “发烧” 速度比全球快一倍多,1968 到 2024 年表层海水温度升了 1.58℃,是全球平均升温幅度的两倍还多。
海水一热,连锁反应就来了。
过去十年鱿鱼捕获量暴跌 92%,凤尾鱼少了 46%,济州岛的银带鱼干脆没了踪影。
![]()
连养殖鱼也遭了殃,今年夏天庆尚南道超 1710 万尾养殖鱼死在 30℃的海水里,损失超 1.5 亿元人民币,全国海鞘死亡更是让养殖户亏了 3 到 4 亿。
更要命的是极端天气变多了。
2020 到 2024 年,大风、风暴潮这些海洋气象警报多了 65%,海上龙卷风说刮就刮。
洪锡熙的船就是被突然形成的巨浪漩涡掀翻的,具胜基教授研究发现,那些为找鱼跑到远海的小型渔船,根本扛不住这种突发风浪。
![]()
最烦人的是水母成灾。
韩国沿岸每公顷毒水母数量创 2012 年以来最高,东部沿海俩月就有近五百人被蜇伤,严重的能昏迷。
浙江海洋大学专家说,水温升高刚好给水母创造了繁殖条件,它们还抢了鱼的食物,形成恶性循环。
越危险越要去,越去越危险的死循环
鱼跑了,渔民只能往更远的海闯。
济州船主金承焕的船员要开到台湾海域捕鱼,可远海意味着风暴预警时赶不回港。这还不是最糟的,渔业早已成了 “老年行业”。
![]()
2023 年韩国近半数渔民超 65 岁,江原道更夸张,60 岁以上渔民占了七成。
年轻人嫌又苦又危险不愿来,老船长们只能找越南、印尼的外籍劳工。
这些工人大多没受过安全培训,语言不通没法跟船长沟通,英国研究员郑宇真称之为 “悲惨的恶性循环”。
![]()
远海作业风险高,燃油成本涨,只能用廉价劳工,事故几率就更高。
63 岁的永默本要退休,却因为缺人被叫去临时出海,结果船沉身亡。
他女儿伊恩哭着说:“我爸当了一辈子渔民,没别的技能,就算老了也得去。船主有保险赔,可我爸的命没了。”
![]()
2024 年韩国渔业产量又降了 2.2%,渔民们更不敢停,毕竟一家人要吃饭。
怪天气还是怪人?
渔民们骂天气,伊恩却直指问题核心:“出不出海是船主说了算,不能全怪气候。”
这话戳中了关键 —— 这场悲剧里,不止有天灾,还有人祸。
船主们也有苦衷,收入降了一半,哪有钱修船换设备?
洪锡熙的船出事后,政府检查组才来装安全梯、查救生衣。
![]()
但也有船主心存侥幸,比如釜山沉没的那艘拖网船,明知风大还出海,最终 10 人遇难。
政府倒是动了手,要求外籍劳工培训,完善气象预警,甚至收购水母帮渔民止损,给想退休的渔民发贷款。
2025 年还推出 “智慧渔业” 计划,想把技术渗透率从 2.7% 提至 2030 年的 10%。
![]()
可这些措施赶得上海洋变化吗?联合国粮农组织早说了,照现在的变暖速度,本世纪末韩国渔获要减近三分之一。
结语
朴船长最近开了视频号,拍自己分拣水母的日常,想赚点外快。
这位渔家第三代传人说:“以前出海觉得浪漫,现在只剩艰辛,我可能是最后一代渔民了。”
韩国渔民的困境,本质是气候变化撞上了渔业转型的滞后。
海水变暖是全球性难题,但劳动力老化、安全管理缺位、转型资金不足,这些人为短板本可弥补。
要是等到海里真的没鱼了,再谈责任和解决方案,就真的晚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