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而在淡水路社区博物馆,一场名为“沪尾来信:寄往淡水路的记忆拼图”的两岸特展,正以独特的方式在上海淡水路与台湾淡水镇之间架起一座记忆的桥梁,让两岸同胞在回望历史、触摸记忆中感受深厚联结。
![]()
01
历史回响: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

作为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的特别展览,来自台湾与上海的两位策展人别具匠心,以淡水镇第一位女诗人汪李如月的个人叙事铺展历史纵深。汪李如月生于台北,曾赴上海任《新民报》通信员。她“漂泊半生,终老于水”的人生轨迹,以及“淡江波际苍茫外,绮散烟霞落水低”的诗句,精准道出了无数跨越海峡者的共同心声。展览依托这样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生动呈现“两岸一家亲”的深厚历史与情感基础。
![]()
展陈设计处处透着巧思,软木版手帐拼贴营造出亲切温暖的氛围。台湾风情老照片与画家陈澄波的台湾风情画相邻而置,几米的漫画插图与淡水镇红毛城卡通相映成趣。最具创意的是,现场不仅有由台湾植物制作的枯山水景观,还特别设计了台湾淡水拼图,观众可通过互动体验,在动手拼合的过程中直观感受两地的紧密联结。
![]()
“暮云春树雨蒙蒙,联袂同游兴不穷”,汪李如月诗中的意境,被巧妙融入展陈设计。史料元素与地图、植物标本、诗句明信片等物料共同构建起层次丰富的观展体验。
02
双城记:两个淡水的对话

“初到上海,在街角与你相遇。我的故乡,也名叫淡水。” 展墙上,五封手抄诗篇以信件的形式呈现,温情开启了上海淡水路与台湾淡水镇这两个“淡水”跨越海峡的对话。作为本次展览的双主角,两地通过丰富的图像、饱含情感的诗歌与承载记忆的实物,共同编织出一幅两岸相连的温情图景。
六幅沪尾画帖复刻品裱贴于牛皮纸上,配以手写体诗句标签:“1884 年的炮火/在玻璃底片上/长成蕨类植物的形状”。这些展品与汪李如月的诗歌相互呼应,形成百年前情缘与当代两岸一家亲的奇妙对话。
![]()
![]()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社区内兼具家庭教育与亲子互动功能的“家+书屋”,本次展览特别依托这一空间属性,设置了亲子互动绘画区。在这里,“家+书屋”的温馨氛围与展览主题完美契合,亲子家庭或共同完成画作,或一起参与拼图游戏,在轻松愉悦的互动中,将两岸历史文化知识与“两岸一家”的理念悄然传递给下一代,让文化记忆在家庭陪伴中代代延续。
![]()
“生命如晚潮归于平静。上海的你,台湾的我,都是心灵停泊的渡口。”展览最终章的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整个展览的精神内核——两岸人民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心灵图景。
本次特展让观众感受到“家”的内涵无限外延——在这里,两岸不再是被海峡隔开的两个概念,而是通过具体的人、真实的情感、共享的记忆,以及“家+书屋”所承载的家庭温情,紧密相连的生命共同体。
记者 / 范煜昊
编辑 / 刘晓静
图片 / 范煜昊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