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世界围棋大赛历史上,共出现过六次在八强战中,一名棋手独自挑战七名中国棋手的情况(俗称“七打一”)。这六次情况如下:
- 第7届春兰杯(2008年)
 
- 八强名单:李昌镐(韩)、常昊、古力、孔杰、周鹤洋、谢赫、丁伟、黄奕中
 - 结果:唯一非中国棋手李昌镐闯入决赛,但决赛以0-2不敌常昊。
 
- 第1届百灵杯(2012年)
 
- 八强名单:朴廷桓(韩)、陈耀烨、周睿羊、唐韦星、谢尔豪、党毅飞、周贺玺、李康
 - 结果:唯一非中国棋手朴廷桓在八强赛中即不敌周睿羊。
 
- 第1届新奥杯(2017年)
 
- 八强名单:申真谞(韩)、柯洁、彭立尧、周睿羊、檀啸、李喆、连笑、时越
 - 结果:唯一非中国棋手申真谞在八强赛中不敌周睿羊。
 
- 第4届梦百合杯(2020年)
 
- 八强名单:一力辽(日)、范廷钰、谢科、芈昱廷、许嘉阳、谢尔豪、孟泰龄、柯洁
 - 结果:唯一非中国棋手一力辽(日本)在八强赛中不敌谢科。
 
- 第29届三星杯(2024年)
 
- 八强名单:申真谞(韩)、丁浩、党毅飞、连笑、李轩豪、金禹丞、许嘉阳、谢科
 - 结果:唯一非中国棋手申真谞在八强赛中不敌丁浩。
 
- 第3届烂柯杯(2025年)
 
- 八强名单:申真谞(韩)、党毅飞、许嘉阳、柁嘉熹、范胤、丁浩、李钦诚、王世一
 - 结果:唯一非中国棋手申真谞闯入决赛,但决赛以1-2不敌党毅飞。
 
(注:以上六次中有五次是中国主办的比赛,一次是设有综合预选赛的三星杯。)
如果将范围扩大到16强,2024年的第三届烂柯杯曾创下14名中国棋手对2名韩国棋手的记录。此前的记录是2012年第四届BC卡杯的16强中,有13名中国棋手对3名韩国棋手(白洪淅、李元荣、朴永训)。当时年轻的党毅飞击败了朴永训,但在决赛中被最大黑马白洪淅以3-1击败。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这六次“一挑七”的战役中,没有一名作为挑战者的棋手能最终夺冠,哪怕是强如李昌镐和申真谞这样的顶尖高手也未能如愿。原因在哪里呢?
原因分析
从赛程和竞技特点上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1. 同国回避,需要连续突破“中国防线”
世界大赛的赛制,从64强或32强到冠军通常需要连胜5到6轮。在存在“同国棋手回避原则”(即决赛前同国籍棋手不会相遇)的规则中,一名陷入“一打七”局面的韩国棋手,从八强战开始,其通往冠军的道路上将必然连续面对全部是中国棋手的挑战。这意味着他在本赛开始需要连续击败3到4名甚至更多的中国顶尖棋手才能夺冠。在中国围棋整体厚度极高、职业顶尖水平相差无几的今天,这无异于一场“车轮大战”,难度极大。
2. 围棋是极度消耗脑力、精力和体力的竞技运动
围棋虽为脑力游戏,但更是一项高强度竞技体育。一盘顶尖对局长达数小时,需要精神高度集中。要想连续击败多位同处顶尖水平的中国棋手,对挑战者的体能和精力是极限考验。往往在连过数关后,已是强弩之末。
例如在第29届三星杯中,申真谞在连续击败两位中国顶级棋手王星昊和柯洁,在八强赛面对丁浩时,在比赛中后段明显透露出体力不支的疲态,最终被逆转。
3. 中韩棋手的晋级路径差异
- 韩国棋手路径:如同“接力赛中的唯一跑者”,必须全程面对最强外部对手,消耗巨大。
 - 中国棋手路径:在决赛前有较大概率遇到非中国棋手,消耗相对较小,相当于有了缓冲和调整的机会,能将最佳状态保留到决赛。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围棋的厚度越来越厚,一名非中国棋手想要在单次世界大赛中连胜多名中国顶尖棋手夺冠,难度堪比“登天”。
面对这一困境,韩国棋院迅速做出了战略调整。在第30届三星杯和首届棋仙杯等赛事中,主要采取了两种措施:
- 取消同国回避原则:让韩国棋手例如申真谞在早期遇到韩国或日本棋手,从而获得喘息之机,也让中国棋手提前内耗。
 - 限制中国棋手参赛人数:直接削弱中国围棋的“厚度”优势。
 
这些调整立竿见影,有效地改善了韩国顶尖棋手的竞争环境,增加了其夺冠的概率。申真谞在规则调整后夺得第30届三星杯和棋仙杯冠军概率也极大增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