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下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慢病管理专委会第九届学术年会六大分论坛之一的“儿童青少年形体矫治分论坛”在江津区委党校学术报告厅成功举行。论坛聚焦脊柱侧弯等形体问题,汇聚多学科专家,从政策指引、精准诊断到中西医治疗,系统探讨儿童青少年形体健康的防治路径。
![]()
▲论坛现场
权威发声:政策与指南指明方向
在论坛的政策与指南板块,中医药干预试点进展和权威指南核心解读成为焦点。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的专家李玲慧详细介绍了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中医药干预试点任务的实施框架与推进情况,尤其强调了临床评价体系的构建,为中医药参与脊柱侧弯防治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而《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康复诊疗指南(2024 版)》的主要执笔人之一——四川省医学科学院专家王谦,从指南制定背景、循证依据及实践应用三个维度进行了核心解读。这部国内首部脊柱侧凸康复指南,涵盖筛查、评估、治疗 8 类 19 条推荐意见,以 WHO《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为基础,为多学科诊疗提供了统一指引。例如,明确了支具治疗、特定性训练(PSSE)等不同干预手段的适用场景与证据级别,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南。
![]()
▲有关专家作现场分享
精准诊断:影像与体征紧密关联
临床诊断环节,北京协和医院专家袁望舒聚焦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X光片与大体相的相关性展开解读。他深入剖析了影像学指标(如 Cobb 角)与体表形态特征的对应关系,这一研究成果为临床医生通过体态观察初步判断病情、结合影像精准诊断提供了关键思路。在基层诊疗中,常常存在影像解读与临床体征衔接不足的问题,袁望舒的分享正好弥补了这一缺口,有助于提高基层医生的诊断水平。
多元治疗:中西医结合显成效
治疗技术板块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四川省人民医院专家冯荣建系统讲解了脊柱关节松动术的原理机制与实践操作要点,从解剖基础到手法应用进行分层解析,为参会者提供了可直接应用于临床的西医康复技术范式。而在中医药领域,江津区中医院副院长何伟梳理了儿童青少年形体异常的中医手法治疗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临床应用中的优势与瓶颈,并提出针对性优化思考,该院医务人员吕晓松则聚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中医非药物疗法,明确了诊疗流程与操作规范,推动了中医疗法的标准化应用,为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的治疗提供了更加丰富和有效的手段。
![]()
▲与会人员认真聆听
“江津指南”引领新路径
防控体系方面,江津区中医院发布的脊柱侧弯入校筛查及诊疗流程规范的“筛查指南”成为一大亮点,该指南借鉴三级筛查体系经验,构建了“初筛 - 复筛 - 确诊”的全链条筛查模式,明确了校医与专业医护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了“医院 - 学校 - 家庭”三级联动管理体系,实现了“一人一档案,一病一追踪”的精准防控,针对性解决了基层筛查不规范、诊疗流程不清晰的问题,结合权威指南的解读,实现了顶层标准与地方实践的有效衔接。
![]()
▲区中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何伟作现场分享
论坛亮点:多维度成果显著
“内容多维度覆盖诊疗全流程,贯穿政策试点、指南解读、诊断评估、中西医疗法、基层筛查等关键环节”作为承办方现场负责人,何伟认为,此次论坛形成了“理论—技术—实践—防控”的完整知识体系,契合当前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防治需求,中西医融合特色鲜明,既有西医康复技术的实操教学,又有中医药干预的试点数据与规范解读,为构建中西医结合的形体矫治体系提供了学术支撑与实践路径。未来,将加速中医药干预试点成果的转化应用,形成可复制的治疗方案,提升校医与基层医护的筛查诊疗能力,建立长期随访机制,结合科研数据持续优化诊疗策略,不断提高诊疗水平,为儿童青少年形体健康保驾护航。
全媒体记者:苏 展
通讯员:严雪梅
编辑:周小川 吴 刚
值班副总编辑:贺宝胜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