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封自己家的阳台,关物业什么事?!”
江苏某地,李女士买了新房准备装修,想把阳台封起来增加使用面积,没想到却被物业告上了法庭!
一审物业胜诉,李女士被判拆除封闭阳台并恢复原状。
可二审却来了个大反转——改判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
1
01案例回顾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本文人物均采用化名)
去年3月,李女士在苏州某小区买了一套精装房,房子带个大阳台,她特别满意。
入住后,李女士琢磨着把阳台封起来。一来可以防风防雨,二来还能增加室内使用面积,一举两得!
说干就干,李女士找了装修队,花了2万多块钱,用铝合金框架和玻璃把整个阳台都封了起来。
谁知刚装修完没几天,物业就找上门了。
“李女士,您这样封阳台是不行的,违反了《物业管理条例》,必须拆掉!”物业经理一脸严肃。
李女士瞬间就火了:“我封自己家的阳台,关你们什么事?!这是我花钱买的房子,我想怎么装修就怎么装修!”
物业经理耐心解释:“您这样改变了建筑外观,影响小区整体美观,而且没有经过相关部门审批...”
“什么审批不审批的,我又没动承重墙,就是装个玻璃而已!”李女士打断了他的话。
双方争执不下,物业最终下达了《整改通知书》,要求李女士在15天内拆除封闭阳台,恢复原状。
李女士看着通知书,顿时感觉脑子有点转不过来:“我好好的装修,怎么就成违法了?这真的不是在故意找茬吗?!”
她当即撕掉了通知书:“我就不拆,看你们能把我怎么样!”
没想到,物业还真的把她告了!
一审结果让李女士彻底懵了——败诉了!
审理结果认定:李女士封闭阳台的行为确实违反了相关规定,判令她拆除封闭结构,恢复阳台原状,并承担诉讼费用。
李女士拿着判决书,眼泪都快下来了:“就因为封个阳台,我不仅要拆掉重装,还得倒贴诉讼费?这2万多块钱打水漂了?”
不服!必须上诉!
2
02案例分析
这件事一出,网友炸了:
“封自己家阳台还犯法?那我家装修是不是都得问物业?”
“物业管得也太宽了吧,这是要上天啊!”
“支持业主!自己的房子凭什么不能装修?”
但也有网友表示:“规矩就是规矩,不能因为是自己家就可以随便改。”
那么,从法律的角度如何看待此案呢?
根据《民法典》规定:“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等利用业主的共有部分产生的收入,在扣除合理成本之后,属于业主共有。”
同时还规定:“改变共有部分的用途或者利用共有部分从事经营活动应当由业主共同决定。”
一审败诉的关键在于:阳台虽然属于业主专有部分,但封闭阳台改变了建筑外观,影响了小区整体形象,涉及全体业主的共同利益。
但是!二审却出现了重大转机!
二审法官重新审查发现了关键证据:
1.该小区规划设计时就预留了阳台封闭的可能性,建筑图纸显示阳台结构可以承受封闭改造;
2.小区内已有多户业主封闭了阳台,物业此前并未阻止,形成了默认惯例;
3.李女士的封闭方式符合安全标准,使用的材料和工艺都达到了建筑要求。
最关键的是,二审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细节:
物业在起诉李女士的竟然默许了其他业主的类似行为!这就构成了选择性执法,违反了公平原则。
根据《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二审最终改判:驳回物业的诉讼请求,李女士胜诉!封闭的阳台可以保留,物业还要承担二审的诉讼费用。
李女士听到判决结果时,激动得差点跳起来:“终于还我一个公道!我就说嘛,封自己家阳台怎么可能违法!”
3
03深刻教训
封个阳台竟然闹到法庭,物业和业主究竟谁对谁错?
本案的深刻教训在于:
第一,业主装修权利不是绝对的。虽然房子是自己的,但涉及建筑外观和公共利益时,确实需要遵守相关规定。
第二,物业管理不能“看人下菜碟”。既然其他业主可以封阳台,就不能单独针对某个业主进行选择性执法。
第三,装修前最好先了解相关规定。避免装修完成后再发生纠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有网友热议:“物业这是典型的店大欺客,碰到硬茬就怂了!”
也有网友表示:“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为别人违规就认为自己也可以违规。”
更有网友犀利指出:“这案子的关键不在于能不能封阳台,而在于执法标准要统一!”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
业主的装修权利需要在法律框架内行使,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我的房子我做主”;
但物业的管理行为也必须公平公正,不能厚此薄彼,选择性执法。
最终的胜负往往不在于规则本身,而在于规则执行的公平性。
对于此案您怎么看?欢迎您留言谈谈。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真实案件改编,当事人姓名及相关信息均已进行匿名化或虚构化处理,旨在保护个人隐私。文章仅以案例形式为大众提供法律知识普及,不构成任何法律建议或指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