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年前的《辛丑条约》像一把锤子,挂在清朝头上,砸碎的不只是官员的官帽,还有整个国家的指望,条约上白纸黑字写着,谁主战谁得死,谁主和谁也逃不掉,连太后都没法躲开这份责。
![]()
端郡王载漪是这场乱子里第一个倒下的,他是道光帝的孙子,掌过总理衙门,因为支持义和团打使馆,成了朝廷眼里头号罪人,一九〇一年判他死缓,列强却不肯罢休,非要马上处死,多亏荣禄出面求情,才改判流放新疆,等清朝没了,他竟得靠袁世凯接济才活得了命,他弟弟载澜倒是在流放地混得不错,靠着皇族的身份在新疆做买卖,死后还运回沈阳葬在老家。
![]()
比起皇族的特殊待遇,普通官员的下场更惨,山西巡抚毓贤因为杀了四十四名外国传教士,被人叫作屠户,后来。
![]()
条约的绳子也勒紧了主和派的脖子,许景澄和袁昶一起上书劝慈禧讲和,结果被扣上勾结洋人的罪名,菜市口的血溅到看客的衣裳上,连替朝廷收尸的徐用仪也没躲过去,慈禧把所有责任推给载漪他们,自己带着光绪往西安跑,穿的是老太婆的粗布衣裳,这画面比条约还让人心里发堵。
![]()
条约正文把清朝钉在耻辱柱上,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等于每个中国人背上一两白银的债,天津到塘沽的炮台全拆了,北京城外却让外国军队常年驻着,德国公使被杀这种事,还得派亲王专程去赔罪,李鸿章签的时候大概早看明白了,练兵、海军都是摆设,可那时候的中国,连在桌上讨价还价的本钱都没有。
![]()
如今翻看这些旧事,最揪心的不是官员人头落地,而是国家的尊严一点一点被踩在脚下,条约签完那年,七十八岁的李鸿章病死在天津,他临终前大概会想,要是国力强些,何必拿百姓的血汗去讨列强高兴,历史这面镜子照到今天,那些因为软弱才受的屈辱,正是我们再也不能忘的教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