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傅,听您口音不像专职跑滴滴的?”
“以前哪用这么拼,我在单位上班,这不最近家里开销大,下班才干这个补贴家用。”
昨天傍晚的滕州街头,滴滴司机的一句话,揭开了小城夜幕下的隐秘图景。这位司机口中“下班开滴滴的同行”里,藏着不少当地公务员的身影。在大众印象里捧着“铁饭碗”的群体,为何悄悄转动起网约车方向盘?这背后既有生活压力的真实投射,更绕不开纪律红线的隐形边界。
方向盘上的“第二职业”:现实压力的具象化
公务员跑滴滴,本质是基层收入与生活成本的博弈。滕州作为三四线城市,公职人员薪资水平相对稳定,但面对房贷车贷、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刚性支出,不少家庭仍感拮据。
![]()
“白天坐办公室写材料,晚上开四个小时车,能多百八十贴补家用。”一位不愿具名的司机坦言,选择滴滴是因为时间灵活、门槛清晰,“靠双手挣钱,心里踏实”。这种“八小时外的打拼”并非个例,在餐饮、零售等行业,偶尔也能见到下班后兼职的公职人员身影。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兼职多集中于体力劳动或技术服务领域。与“利用职权寻租”不同,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无利益关联的行业,本质是普通劳动者的生存选择。
副业的“红线”:不是不能赚,而是要合规
公众热议“公务员跑滴滴”时,最核心的疑问是“是否违规”。结合中纪委通报及相关法规,答案并非“一刀切”的禁止,而是“合规为先”。
三类行为明确违纪
1. 未经批准的营利活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党员干部从事营利性活动必须经组织批准,私自跑滴滴、接私单均属违规,情节严重者可被开除党籍。
2. 影响主业的兼职行为:若因夜间跑车导致上班精力不集中、履职尽责不到位,即便未获利也涉嫌违纪,这是对“全职履职”基本要求的违背。
3. 借身份资源牟利:使用公职身份注册平台、利用工作渠道拉客源等行为,涉嫌公权私用,触碰“权钱交易”高压线。
合规兼职的前提
抖音等平台流传的合规建议具有参考性:体力劳动类兼职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提前向单位书面报备并获批准,二是确保不影响本职工作。这意味着,只要走对程序、守住边界,“下班开滴滴”并非绝对禁区。
热议背后:理解与监督的平衡术
公务员兼职引发的讨论,本质是公众对“公职身份”的双重期待:既希望公职人员廉洁自律,也理解其作为普通人的生活压力。要平衡这种期待,需打通“三个关节”:
• 政策解读要清晰:相关部门应主动公开兼职审批流程、正负向清单,明确“可为”与“不可为”的边界,避免“模糊地带”引发误解。
• 待遇保障要跟上:从长远看,减少违规兼职的关键在于提高基层公职人员待遇,让薪资与职责、贡献相匹配,筑牢“安心工作”的物质基础。
• 监督方式要精准:监督的重点应是“权力寻租”而非“合法增收”,通过部门信息共享、群众监督等方式,精准打击违规行为,而非否定所有兼职。
![]()
夜幕下的滕州街头,网约车的灯光往来穿梭。那些转动方向盘的公职人员,既是体制内的工作者,也是为生活打拼的普通人。这场“副业选择”的背后,是生存压力的真实表达,更是对“合规边界”的现实考验。
或许正如一位乘客所说:“只要不占公家便宜、不耽误本职工作,靠劳动赚的钱,都该被尊重。”而对公职人员而言,守住纪律红线、扛起岗位职责,才是“第二职业”的前提底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